返回

第二章 戰争與和平

首頁
     朝鮮軍沒料到日本人來這麼一招,一下子陷入慌亂之中。

    眼看防線即将被突破,權慄拔刀上前,大聲呼喊,一邊讓守軍堅守崗位,一邊吩咐預備隊從城中取水滅火。

    他身邊的軍官全都撲向木栅欄前線,拼命穩定陣線。

     在權慄等人浴血奮戰之下,木栅欄的火勢被控制住了,日軍的強悍攻勢也被化解。

    權慄未及喘息,他忽然聽到西北方向傳來槍聲與呼叫聲。

    西北面是一個子城,負責防守這一段防線的是一個叫處英的僧人和數百僧兵。

     權慄朝那邊看去,發現濃煙滾滾,僧兵正在一路潰敗下來,日軍的小旗已經突破了兩道栅欄。

     原來這才是黑田長政的真正詭計。

    他建議秀家先以大軍焚燒木栅欄,等到朝鮮人首尾不能相顧之時,以奇兵猛攻最為薄弱的西北方。

    果然一擊得中。

     幸州山城的防線幾乎是一條直線。

    隻要一點被突破,即告崩潰。

    權慄見狀,情知城下已不可守,隻得歎息一聲,揮舞旗幟,命令所有人退出木栅欄,棄守外城,收縮到山頂的内城。

     宇喜多秀家大喜過望,急忙命令日軍全線出擊。

    日軍第四陣、第五陣、第六陣輪番上陣,一浪高過一浪地猛攻内城。

     朝鮮軍寸步不讓,他們雖然失去了外城,但防守區域變小,更利于打擊敵人;而且守軍身後就是漢江,逃無可逃,反而激起了死守的勇氣。

    權慄提着佩劍四處奔走,不時下達指令,哪裡戰鬥最激烈,他就去哪裡督戰。

    在他的指揮之下,水車輪轉,火铳怒射,在德陽山頂方寸之間迸發出了無比堅韌的戰鬥力。

    山城防線烽煙四起,四面飄搖,可始終屹立不倒。

     據說到了危機時刻,所有的女人都親自上陣,她們把裙子剪短,把剪下來的布兜着石頭運給守城将士。

    後來這種短裙流傳下來,成為幸州當地的特色之一。

     慘烈的攻防戰一直持續到晚上七點,無論日軍還是朝鮮軍都傷亡慘重,疲憊不堪。

    戰局正朝着向朝鮮軍不利的一面變化,權慄手裡已沒有任何預備隊可用,而日軍尚有小早川隆景的第七陣沒有參戰。

     權慄已經瀕臨絕望,以為自己将會以殉城作為最後的結局。

    可就在這個時候,奇迹出現了。

     宇喜多秀家忽然下令撤退。

    數萬日軍把同伴的屍體收拾起來,付之一炬,然後徐徐退下德陽山,朝漢城匆忙撤去。

    這一場被朝鮮人稱為“壬辰三大捷”之一的幸州山城大捷,終于落下了帷幕。

    朝鮮軍彙報的戰績是陣斬敵人一百十一人,左耳兩枚,兵刃盔甲七百二十七件。

     死裡逃生的權慄又喜又驚。

    喜的是幸州山城居然守住了,驚的是他不知道日軍為何在馬上可以攻陷城池時突然後退。

     權慄不知道,就在他頑強地抵抗秀家的猛攻時,周邊局勢發生了一點小小的變化…… 漢城遭到了明軍的突然襲擊! 不是說李如松已經決意退兵了麼?為什麼還會有明軍進攻漢城呢? 準确地說,這次參與襲擊的明軍,是遼東軍查大受所部;更準确一點說,查大受襲擊的不是漢城,而是漢城附近的龍山倉。

     原來幸州城之戰爆發前,李如松駐屯在開城,琢磨着該怎麼保持平壤和臨津江防線。

    李如松是個對戰場有敏銳嗅覺的指揮官,他知道明軍這一回防,漢城那五、六萬日軍即便眼前沒動靜,遲早還是得來添亂。

    因此他必須把戰線保持在臨津江一線,才能保證平壤的安全。

    所以就得想辦法讓日軍無法對臨津江防線有大的動作。

    基于這樣的戰略考慮,李如松想出了一個拖住日軍手腳的辦法。

     我們之前說過,平壤戰役後明軍之所以快速推進,以至發生了碧蹄館之役,很大一個原因是明軍缺糧,李如松想盡快拿下漢城,獲取龍山倉的大批糧草以彌補明軍的後勤不足。

     明軍在平壤戰役及渡過臨津江後,抓了許多日軍和朝奸俘虜,從他們的口供裡,李如松一直都知道漢城日軍有相當部分糧草積聚在離漢城五裡的龍山倉内。

    于是李如松再次找來了傻大膽查大受,吩咐他在江東找機會突進,如此這般,好讓小鬼子近期内的一切行動都歇菜。

     查大受是遼東軍中最能打的将領之一,當初帶着幾百人就敢去摸漢城的城牆,膽大如鬥。

    得了李如松的授意後,他二話不說,帶着自己麾下幾百騎兵跨過臨津江,在漢城附近晝伏夜出,四處尋找機會——李如松的軍事意識很超前,這就是現代戰争中的特種作戰。

     宇喜多秀家率軍進攻幸州山城的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