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截獲這些逃兵,日軍在日本各地都設置了“人留番所”,專門追捕逃亡日軍士兵。
整個日本,唯一還興高采烈堅持開戰的,大概隻有太閣一個人了。
平壤的得而複失,讓秀吉着實生了一陣子氣。
但他不認為這是戰略上的失誤,而是一個戰術上的小挫折,隻要自己親自上陣,便能夠輕易打敗明軍。
為此,秀吉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由他親自披挂上陣渡海作戰,帶着德川家康,蒲生氏鄉,淺野長政,前田利家幾位大佬和心腹,率軍二十萬再臨朝鮮,如雷霆一般把明、朝聯軍統統消滅。
這個命令一下,日本國内一片嘩然。
秀吉根本沒搞明白,日本在朝鮮的問題不是兵力不足,而是補給不夠。
現在十萬人都沒吃沒喝,再派二十萬日軍來朝鮮,那給朝鮮戰争這頭滿載的駱駝加上的就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一噸鋼材。
增兵的消息傳到漢城,所有的将領——無論是持重派的石田三成還是主戰派的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衆口一詞地反對,認為這時候增兵隻會加速日軍的崩潰。
可是秀吉的脾氣大家都知道,屬驢的,越是反對他便越是要鬧騰。
必須得想一個辦法,既能捋順他的毛,又可以把這事兒壓下去。
最後還是黑田長政家學淵源,給宇喜多秀家出了一個主意,讓他代表日軍在朝将領寫了一封奏捷書。
奏捷書裡把碧蹄館之戰大吹大擂了一番,表示明軍業已膽寒,不敢進取半步。
我軍已經占據了優勢,隻不過天寒地凍,難以維持,不如後退到釜山,與敵人和談,等秋天朝鮮有了糧食,再打不遲。
這番話說得相當巧妙,把日軍的困難藏在一條又一條捷報,既顧全了秀吉的面子,又委婉地表達出了實際情況。
長政知道,如果直接告訴太閣我們先提出和談,是絕對行不通的,所以他大玩春秋筆法,暗示太閣大人不是我們要去跟敵人講和,而是敵人撐不住了,來找我們乞和。
反正秀吉不在朝鮮,到底是誰先開口和談的,他根本不知道。
果然如長政所料,秀吉看了這封書信,虛榮心得到了大大地滿足,加上國内一群大佬也死命相勸,秀吉不為己甚,遂決定和談,在名護屋安心地等着大明乞降的使者前來——長政的這一記春秋筆法,直接促成了中日議和,但也導緻秀吉對局勢的評估産生了小小的偏差,在後來深深地影響到了戰争的走勢。
既然秀吉允許和談了,那麼就别耽誤了,趕緊談吧。
宇喜多秀家選擇了小西行長當談判代表。
他以前在秀吉家一直就是負責外交工作,也有與明朝交涉的經驗,是最适合的人選。
可小西行長在之前的平壤之戰中堕了名頭,秀家唯恐他會被明方的人看輕,很貼心地給他配備了一位副手,希望他們能精誠合作,攜手為太閣大計努力。
這位副手,是加藤清正……
真不知道秀家怎麼想的,把這兩冤家給捆一起了。
談判人選定了,接下來,就是如何讓對方知道我們有和談意向的問題了。
恰好在這時候,漢城來了一位朝鮮使者。
這位使者叫做李盡忠,是著名義軍首領金千镒的手下,金千镒轉正成官軍以後,他也變成了朝廷的人。
李盡忠此行漢城的目的,是受了朝鮮國王李昖的委托,為了确認兩位王子的安危。
日本人知道這是談判的重要籌碼,因此答應了他的請求。
李盡忠在漢城見到了被俘的二位王子和一位陪同大臣黃廷彧,兩邊見了都是一陣痛哭。
哭完以後,李盡忠問他們有沒有什麼書信需要轉交李昖的。
黃廷彧這時從懷裡掏出兩封信。
一封信是他在日本人授意下寫的,裡面用詞遣句什麼的完全是站在日本立場上,什麼“太閣大人”、什麼“爾朝鮮國王”雲雲,一副朝奸嘴臉。
在這封信裡,小西行長流露出了和談之意,隻是語氣十分嚣張。
還有一封信,是黃廷彧自己偷偷寫的,刻意使用的是諺文,就是我們之前說的那種給漢字注音的符号,也就是現在的朝鮮文,裡面講的都是漢城軍情大事、兵力部署什麼的。
李盡忠揣着這兩封書信離開漢城,交給了金千镒。
金千镒立刻往上級轉發,結果不知中途出了什麼岔子,隻有那一封假書信送到了柳成龍手裡,真信卻不知所蹤。
柳成龍拿起假信一讀之下,又氣又驚,氣的是這個黃廷彧居然主動投靠日本人作朝奸,驚的是日本人居然打算和談了。
他不敢怠慢,趕緊轉發給了查大受,請他遞交給李如松。
李如松看到這封書信後,沒有什麼反應,繼續按兵不動。
在李如松看來,日本人已經繃不住先開口了,這時候如果太快給出反應,顯得咱們沉不住氣,再釣釣他們胃口。
說個題外話,後來柳成龍把這封假信給朝廷大臣們讀了一遍,惹得群臣大怒,都痛斥這個黃廷彧賣國求榮。
這位不幸的陪臣莫名其妙地背上了一口大黑鍋,在抗戰勝利後還被狠狠地批鬥了一頓。
小西行長在漢城等了半天,發現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