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章 少年:喜歡天文的Pony站長

首頁
    北京,另一條在上海。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的建設由此開始啟動。

     這些在當時看來一點都不起眼的舉措,日後都被視為具有“創世紀”般的意義,它們意味着一種比惠多網更有技術和商業前景的網絡模式正在出現。

     1995年4月,馬化騰在深圳接待了一位叫丁磊的浙江甯波人。

    丁磊的身材與馬化騰差不多,都有一米八左右,更巧的是,他們都出生于1971年的10月。

    與馬化騰的俊秀長相不同,丁磊有一雙鼠标般靈活的小眼睛,生着一張玩世不恭的臉。

     作為惠多網深圳站的站長,馬化騰有義務接待南漂到深圳的惠多網網友。

    而此時的丁磊正是一位迷茫的無業青年。

    他畢業于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主修微波通信專業,輔修計算機。

    這是一位對電腦有狂熱愛好和超人直覺力的技術天才,而且從一開始就打算辦一家屬于自己的電腦企業。

    在大學同學錄上,有同學給他留言,“希望丁磊早日實現擁有自己的電腦公司的願望”。

    大學畢業後,丁磊回到家鄉甯波的電信局當一名工程師,在機房裡,他成為惠多網最早期的前100名用戶之一。

    與馬化騰不同,他沒有開一個自己的站點,而是利用電信局免費的線路資源,成為一個“中繼器”,幫助各地的網友交換信包。

    也正是在那時,他知道了深圳的馬化騰。

     到1995年的春天,丁磊終于再也無法忍受平淡而乏味的生活,他決定“開除自己”。

    這一想法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但他去意已決,“這是我第一次開除自己,但有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将是人生成敗的一個分水嶺”。

    他孤身一人跑到熱浪滾滾的南方,到處亂逛,拜訪了幾位網上已十分熟稔卻從未見過面的網友,他想看看他們到底長什麼樣,有什麼稀奇的想法。

    在深圳,他遇到了同樣焦躁而找不到方向的小馬站長。

    這年5月,丁磊加盟了一家美國數據庫軟件公司Sybase的廣州分公司,成為一名技術支持工程師。

     正當技術員出身的馬化騰與丁磊在南方茫然對望的時候,一些看上去與信息産業毫無專業關系的人手忙腳亂地踢開了一片新天地。

     就在那年4月,一個叫馬雲的31歲大學外語教師在浙江杭州創辦了“中國黃頁”網站,它于5月正式上線,自稱是第一家網上中文商業信息站點。

    馬雲想要創造一個面向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商業模式,賺錢的方法是鼓動企業把自己的商業信息挂到網上。

     5月,學應用化學出身的張樹新與丈夫在北京創立瀛海威公司,她的“瀛海威時空”宣稱是國内唯一立足大衆信息服務、面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絡,“進入瀛海威時空,你可以閱讀電子報紙,到網絡咖啡屋同不見面的朋友交談,到網絡論壇中暢所欲言,還可以随時到國際互聯網絡上走一遭”。

    在中國互聯網的青蔥時期,瀛海威扮演了一個啟蒙者和領跑者的角色,它是第一個形成了公衆品牌效應的網絡公司。

    張樹新在中關村白頤路(現稱中關村大街——編者注)南端的街角處,豎起了中國互聯網産業的第一塊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它被很多人當成了路标。

     7月,已經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張朝陽碰到同校的尼葛洛龐帝,一下子被互聯網迷住了。

    他決定放棄當一個“李政道式的物理學家”的理想,投身于更讓人激動的“數字化生存”。

    在尼葛洛龐帝的協助下,張朝陽融到了100萬美元,于這年年底回到北京,想做一個叫中國在線(ChinaOnline)的項目。

     日後證明,馬雲等人走在了一條正确的道路上,盡管他們将遭遇種種挫折,而且并不是每個人都走到了成功的終點。

     進入1996年之後,随着華裔青年楊緻遠在美國的巨大成功,雅虎模式成為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們競相模仿的對象。

     就在雅虎上市的一個月後,1996年5月,發明了“中文之星”漢字輸入法的王志東開通了四通利方網站(www.srsnet.com)。

    而一直為找不到網站模式而苦惱的張朝陽則決定完全照搬雅虎,他請人開發中文搜索引擎,起名“搜狐”,像極了雅虎的“表兄弟”。

     “我們一起辦一家企業吧” 從1996年的下半年開始,内秀喜靜、一向與同學走動不多的馬化騰經常跟張志東泡在一起。

     在幾位騰訊創始人中,張志東是唯一的寶安本地人,自稱“土著”。

    張家祖輩在農村耕讀,到他出生的時候,家裡還有一畝多田,種點花生和甘蔗,“那時候的深圳就是幾個小漁村,很貧窮也很安靜,我們天天赤腳在沙地上比賽滾自行車圈或甩煙片”。

    他的父親是家裡第一個大學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