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章 空間:有别于Facebook的社交模式

首頁
     中國的成功——部分歸結于騰訊的成功——表明,“虛拟商品”很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商機。

     ——瑪麗·米克(摩根士丹利女分析師) QQ空間是一個意外,我們很偶然地闖入了社交網絡的年代,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劉熾平
“一個大号的QQ秀” 香港人湯道生于2005年9月底入職騰訊,那時他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說。

    他剛從美國搬回香港時,每天坐大巴來回,路上要花去三個小時,生活上有不少變化。

    湯道生畢業于密歇根大學電子工程系,其後一邊在斯坦福大學修讀研究生,一邊在甲骨文公司工作,專攻數據庫與企業管理應用,也熟悉通信網絡與郵件系統技術。

     受劉熾平邀約,湯道生加入騰訊,他被分在架構部。

    “前兩個月主要是在熟悉QQ的技術架構,并通過拼音輸入法學習普通話。

    ” 到年底,主管互聯網增值業務的高級副總裁吳宵光突然闖進他的辦公室,對他說:“Dowson,互聯網事業部有一個項目,現在遇到不小的麻煩,你去幫幫忙吧。

    ” 遇到麻煩的是QQ空間。

    架構部已經派過兩批人前去增援,都無功而返。

    湯道生随即被調入互聯網事業部,出任QQ空間的技術總監。

     QQ空間是吳宵光部門應對新變化的一次嘗試,它隻是一個部門級的産品,誰也沒有料到,騰訊将從這裡殺出一條血路。

     在整個2005年,當騰訊與MSN為争奪即時通信客戶端打得不可開交之際,互聯網世界卻在此時發生着另一場更為劇烈的轉型,一種被稱為社交網絡的怪物誕生了,它将從底層上攻,擊穿被巨人們控制着的世界。

     在中國,最早被網民接受的帶有社交性質的産品是博客。

    2003年6月,一位叫“木子美”的女網民在中國博客網發表網絡性愛日志,從而引起全社會對“博客現象”的讨論,從此每一個網民都成為内容的創造者,互聯網進入了一個草根狂歡的世代。

     在2003年年底和2004年年初,美國相繼誕生了MySpace和Facebook,前者迅速引爆了流行,後者則在2007年之後取而代之。

    在亞洲地區,韓國的賽我網(CYworld)早在2001年就設計出了“迷你小窩”的網上個人空間,兩年多後,随着博客和交友概念的潮流化,賽我網成為韓國最大的在線社區。

     2004年12月,在戰略發展部的主導下,互聯網增值部門開始立項,團隊很快搭建起來,許良作為總負責人,時任QQ産品經理的林松濤被調來帶領産品開發工作,但在研讨新的産品方向時大家卻面臨選擇。

     根據許良的回憶:“當時被拿出來讨論的兩個模式,分别是博客和賽我網,我們并沒有注意到Facebook。

    ”博客有太強的媒體化屬性,與會者幾乎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相對的,賽我網模式卻并不陌生。

     “其實,我們可以做一個大号的QQ秀。

    ”一位技術人員叫道。

     他的看法得到了大家的應和。

    但在策劃的過程中,林松濤和産品團隊逐漸發現,隻是加強版的QQ秀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即便用戶秀自己也是要基于社交的基礎,QQ秀天然成長在QQ平台上,而QQ空間需要營造自己的社區氛圍與互動方式。

    其次,秀的方式也要與時俱進,不能隻是選擇圖片這麼簡單,需要用戶有更深入的參與和内容貢獻。

    最後,要想讓用戶為這些裝飾性增值服務付費,需要培養用戶的歸屬感,要讓用戶真的覺得這是自己的家,所以團隊決定把QQ空間定位成“展示自我和與他人互動的平台”,走上了一條與博客、賽我網都不同的道路。

     QQ空間一開始的數據表現出乎意料的好,用戶快速增長,活躍度很高,甚至收入也超出預期,但很快問題也出現了。

     被研發出來的早期QQ空間産品更像是一個多功能的個人主頁系統,擁有換膚、日志、相冊、留言闆、音樂盒、互動、個人檔等10多個功能,在技術上,這算是一個比較大型的網頁類項目。

    然而,對于隻做過客戶端産品的許良團隊來說,沒有預料到運營的複雜性。

    當用戶增加到60萬人同時在線的時候,系統就跑不動了。

    盡管看上去QQ空間就是一些網頁的集合,可是用戶的使用習慣卻不同,用戶生成内容(UGC)大量産生,尤其是照片的上傳量幾何級增加,原來的底層設計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壓力,所以,速度就變得非常慢。

     湯道生到了項目組後,首先修改了技術攻關的流程。

    “之前的做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打到哪裡,改到哪裡,而我在美國工作中用到的是數據化管理方式,就是系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