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章 廣告:社交平台的逆襲

首頁
     為判定競争優勢,有必要為在一個特定産業的競争而定義企業的價值鍊。

     ——邁克爾·波特(哈佛商學院教授),《競争優勢》 每一次都會有一些人失敗,同時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決的辦法。

     ——劉勝義
流量上的勝利 “你覺得騰訊網的廣告能超過新浪嗎?”馬化騰一邊吃着粵菜,一邊問劉勝義。

     這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面,時間是2005年的盛夏。

    在那一年,騰訊網的廣告收入約為1億元人民币,新浪網為8500萬美元。

    在所有新聞類門戶中,騰訊網的流量落後于新浪、搜狐、網易和TOM,排名第五。

     劉勝義此時的職位是陽獅中國的執行合夥人,出生于1966年的他即将“四十不惑”,渴望開始一段新的人生。

    在亞洲廣告界,馬來西亞籍的劉勝義算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大學畢業就進入麥肯廣告,負責寶潔和雀巢的廣告業務,因業績出色在1994年被調到香港工作,31歲時當上了中國區的總經理。

    然而,在廣告界浸淫了10多年之後,他想要換一條跑道。

     當時,獵頭公司擺在劉勝義面前的工作選擇,有谷歌、eBay和騰訊。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南下深圳,與騰訊高層見面。

     “這是我第一次到深圳,一下飛機,就被這座城市的晴空和四處林立的腳手架所吸引。

    那天,騰訊的幾位決策人都來了,他們都穿着休閑衫,隻有我一本正經地穿着西裝。

    見了面後,大家到附近的一家粵菜館吃飯,然後就是七嘴八舌的一頓群考。

    ”整個聚餐過程,劉勝義幾乎沒有動過筷子,回到賓館後,他獨自一人出去填了一碗牛肉面。

    在劉勝義的第一印象中,馬化騰和劉熾平對騰訊網的未來充滿了擔憂,他們并不擔心流量的落後,擔心的是影響力和廣告收入。

     劉熾平沒有在過後帶劉勝義參觀公司,但兩人保持了頻繁的電話溝通。

    劉勝義唯一記得的是,當時離開這個“群考”飯局後,自己被這群比自己年輕近10歲的中國年輕人的敬業、專注、認真深深地感動了。

    之前劉勝義對騰訊不算了解,但這次的深圳之旅徹底堅定了他加入這家公司的意願。

     就在劉熾平試圖說服劉勝義加入騰訊的同時,騰訊網正在努力實現流量上的趕超和形象上的轉變。

     2005年8月,騰訊網再次改版,宣布從“青年的新聞門戶”向“立志做最好的綜合門戶”轉型,這意味着這家專注于娛樂新聞和年輕人的網站将更多地關注主流社會。

    在之後的一年裡,騰訊從三大新聞門戶及傳統紙媒中大規模“挖人”,迅速組建起一支400多人的編輯團隊。

     10月12日,中國發射神舟六号載人飛船,這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引起了全民的狂熱關注,各大新聞門戶由此展開了一場空前的新聞大戰。

    新浪網突顯了拿手的專題報道,它獲得了中央電視台的唯一合作權,并對航空員費俊龍、聶海勝家人進行獨家電話采訪。

    騰訊則把“門戶+IM”的模式發揮到了極緻,QQ“迷你首頁”在第一時間将神六的動态新聞彈出,引導用戶進入騰訊網站。

    截至2015年10月18日的統計數據顯示,網民關于“神六升空”的評論數,新浪網以109610條領先,騰訊則以101587條位列第二,超過了網易和搜狐。

    這是騰訊第一次在重大新聞事件中取得小勝。

    孫忠懷說:“我們利用QQ終端實現了新聞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其他門戶隻能看着我們幹着急。

    ” 12月31日,騰訊網啟用全新的品牌标識,以綠、黃、紅三色軌迹線環繞的小企鵝标識替代了經典的QQ企鵝圖案,中文标識“騰訊網”和英文标識“QQ.com”則僅在外觀上做一些改變,卡通特征被徹底淡化。

     對于任何企業而言,品牌換标都是一個重大事件,然而,騰訊卻意外地沒有舉辦任何新聞發布儀式。

    馬化騰僅在貼着新标識的網站上發了一則簡短的換标緻辭,宣布:“騰訊已經成為一個集即時通信、新聞門戶、在線遊戲、互動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互聯網公司,以往的騰訊網标識已經不足以體現騰訊網現有的産業布局和經營模式。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