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跨越的組織在看待技術以及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時,有着與平庸公司截然不同的觀點。
——吉姆·柯林斯(美國管理學家),《從優秀到卓越》
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張小龍
張小龍與雷軍賽跑
自從2005年被騰訊收購之後,張小龍一直過得不太如意。
在中國的互聯網世界有太多這樣的人物,少年炫技,一夜而為天下知,然後便消失于茫茫市井。
在過去的幾年裡,張小龍負責的郵箱業務幾經曲折,終于漸漸趕上了網易,還得了公司内部的年度創新大獎,這讓他稍稍可以自慰。
然而,郵箱的盈利模式一直模糊不清,在以營收論英雄的騰訊體系内,偏居廣州的張小龍團隊一直遊離在邊緣地帶。
如同一把鏽迹斑斑的寶劍,曾經少年英雄的張小龍看上去即将湮沒于芸芸衆生,他仍舊像過去一樣的離群索居,每兩周驅車去深圳開一次總裁辦公會議,開完即回,幾乎很少留宿過夜。
在騰訊内部,張小龍的名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他是公司某次運動會網球賽的冠軍,也是全廣州最大的KENT(箭牌)香煙消費者之一。
2010年11月19日——也就是馬化騰寫下《打開未來之門》這封具有戰略性轉折意義的郵件的一周後,張小龍指尖夾着KENT牌香煙,在自己的騰訊微博上打下了一行煙霧缭繞的“心情”:我對iPhone5的唯一期待是,像iPad(3G)一樣,不支持電話功能。
這樣,我少了電話費,但你可以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Voice跟我通話,用Facetime跟我視頻。
kik是一款剛剛上線一個月、基于手機通信錄的社交軟件,它可在本地通訊錄上直接建立與聯系人的連接,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免費短信聊天。
從功能上看,kik是一款簡單到極緻的跨平台即時通信軟件——它不能發送照片,不能發送附件。
2010年10月19日,kik登錄蘋果商店(AppStore)和安卓商店(AndroidMarket),在短短15日之内,吸引了100萬名使用者。
在接受我的訪談時,張小龍透露,他是在QQ郵箱的閱讀空間裡第一次知道kik這個新産品的,“閱讀空間類似于谷歌閱讀助手(GoogleReader),我有一個習慣,每天都會去那裡看看大家在關心什麼,互聯網領域又有什麼新鮮東西誕生了”。
在一個深夜,他給馬化騰寫郵件,建議由他的廣州團隊做一個類似kik的産品,馬化騰當即回複同意。
與張小龍幾乎同時注意到了kik的,是中國互聯網界的另外一個傳奇人物——雷軍。
2010年12月10日,反應迅速的小米僅僅用了1個月的開發時間,發布了中國第一款模仿kik的産品——米聊,先是Android版,繼而是iPhone版。
在米聊第一版發布後的聚餐中,提及騰訊,雷軍說:“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們成功的難度越大。
據内部消息,騰訊給了我們3個月的時間。
”
雷軍所獲悉的情報來自騰訊深圳大本營,他的視線沒有注意到廣州的一支小團隊。
張小龍的類kik産品立項于11月20日,從時間上看,大概比雷軍遲了将近1個月,他帶領着一支不到10人的小團隊——其中有幾位是做“手中郵”的,還有兩個是剛剛入職的大學畢業生,用不到70天的時間完成了第一代研發,“當時快過年了,Symbian版本調試老是有Bug,搞得幾個開發人急紅了眼,一直到放假的前一天才把問題找到了”。
2011年1月21日産品推出,定名為“微信”。
與米聊不同的是,張小龍先發布了iPhone版,然後才是Android版和Symbian版。
微信的開屏界面是張小龍親自選定的,“我們的UI給出了好幾個方案,其中一個是月球表面圖,有很浩瀚的宇宙感,我建議改成地球。
上面是站一個人、兩個人還是很多人,也讨論了一陣,最終決定隻站一個人”。
這就是後來每個人都很熟悉的微信開屏頁:一個孤獨的身影站立在地平線上,面對藍色星球,仿佛在期待來自宇宙同類的呼喚。
在張小龍的記憶中,微信的第一批用戶是互聯網的從業人員。
“大家覺得騰訊做了一個産品,都要來試一下。
”微信1.0版幾乎沒有收到市場的任何反響,和歐美不同,中國的電信運營商提供了豐富的套餐服務,正常用戶每個月的包月短信根本消費不完,以省短信費為賣點的類kik産品,在中國完全沒有出路。
微信1.2版迅速轉向圖片分享。
在張小龍看來,移動互聯網時代必然是一個圖片為王的時代,人們在有限的載體上沒有耐心進行深度閱讀,而對圖片的消費量會達到一個空前的程度。
然而,用戶反響仍然不熱烈,手機圖片分享還是無法構成一種基本需求。
雷軍的米聊也快速地行進在疊代的小徑上。
2011年4月,米聊借鑒香港一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