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的名字叫作田所君子。
君子沒見過自己雙親的臉,也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甚至連自己的出生地點都不知道。
君子剛懂事那會兒,就跟祖母二人住在山邊一個窩棚似的簡陋小屋裡。
她們像是從很遠的地方流浪到那兒的。
根據祖母哄她睡覺時所講的故事,君子出生在攝津國[日本舊國名之一。
相當于今天的大阪府西部和兵庫縣東南部。
]的風平村或風下村,可現在君子已經連國名、村名都記不得了。
如同夢幻般依稀記得的是後門有棵大柿樹,有年夏天,一條六尺來長的大蛇,從屋頂一直爬到了這棵樹上。
還有大如款冬葉片的向日葵将臉朝向太陽。
可是,這些記憶對于尋找自己的出生地毫無幫助。
隻有一個記憶是明确的,那就是站在後門口朝左手邊望去,很遠的地方有一座高山。
山頂尖如槍刺,上面孤零零地立着一棵松樹。
每當山頂被美麗的夕陽染成紫紅色,那棵松樹就呈現出黑色的剪影來,如同用濃墨畫就的一般。
這一奇妙的場景,君子倒是記得清清楚楚。
自流浪在外之後,每逢遇見美麗的夕陽,君子都要站在農戶的門口仔細加以辨認,可是,沒有哪一次是和記憶中的山峰和松樹相一緻的。
因此,即便是她自以為很清晰、很明确的記憶,也完全有可能是她的想象。
祖母在君子八歲那年就去世了。
根據祖母所講的故事,君子的父親是在她出生後的第二年秋天去世的。
君子的父親是個善根[佛教用語。
産生諸善法的根本。
在此是樂善好施之意。
]很深的人,曾在家中另建小屋,專供前往四國、西國等聖地[與神佛有關的神聖的場所。
]朝拜的朝聖者住宿。
朝聖者們來到村子裡,一打聽該村的“善根之宿”,村民們就立刻會将他們指引到君子家。
因此,他們家的小屋裡曾住過各種各樣的朝聖者。
有慈眉善目的老夫婦,也有尼姑打扮的美貌婦人。
那些受到留宿一夜恩惠的朝聖者,在小屋裡換下了風塵仆仆的旅裝後,通常都會來到正屋,恭恭敬敬地拜會君子的父母。
這時,君子的父親就會吩咐君子的母親煮蔬菜、高湯或火鍋等端給朝聖者們吃。
有時候他自己也會去小屋,津津有味地聽朝聖者們講述他們的經曆和見聞。
有時候則是朝聖者到正屋來與他交談。
據說每逢此時,君子的母親總是在君子父親的身旁,一句話也不說,默默地聽着。
可是,朝聖者也并不總是美貌的尼姑或慈祥的老夫婦,也會有臉上帶有傷疤、目露兇光的大漢,顫顫巍巍、幽靈一般的老人,缺胳膊少腿的殘疾人等。
像這樣令人害怕的朝聖者其實也為數不少。
當這樣的朝聖者前來投宿的時候,君子的母親由于惶恐不安,往往就縮在裡屋,不出面接待。
照這樣說來,似乎祖母所講的故事非常有條理。
可事實并非如此。
祖母講起故事來,總是心血來潮,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一點也不顧先後順序。
再說那會兒君子剛剛懂事,并且都是在睡覺之前聽的故事,老實說,如今已是遙遠而虛無缥缈的記憶了。
回想起來,就像夢中的場景似的。
然而,雖說當時住的是窩棚似的簡陋小屋,可那些故事卻是她與祖母兩人相依為命的時光中最美好的回憶。
因此,記憶逐漸淡化之後,她就用自己的想象去一個個地加以修補。
如今,都在她心中成長為像模像樣的“事實”了。
譬如說,一想起美貌尼姑前來借宿的故事,君子的眼前立刻就會呈現出當時父親的模樣、坐在一旁靜聽的母親的模樣,以及作為朝聖者尼姑的模樣。
一切都是那麼曆曆在目,就像看電影一樣。
君子父親死的那天——不,應該說是被殺的那天才對,有兩位朝聖者借宿在他們家中。
一位是年紀約六十二三歲的老婆婆,滿頭白色短發,一根黑色的都沒有。
那身闆,結實得像男人似的。
相貌倒是頗為優雅,可她那不怎麼像老人的體格,總給人那麼一絲别扭和瘆人的感覺。
另一位朝聖者也是女性。
三十七八歲的年紀,與君子的母親相仿。
她用防寒頭巾将臉裹得嚴嚴實實的,隻露出兩隻眼睛。
其實她長得眉清目秀,一雙眼睛非常美麗動人。
這位朝聖者即使是待在屋裡,甚至在吃飯的時候也不摘下頭巾。
她自己說,由于身患孽病[因前世作孽遭報應而得的難治之症。
],容顔異常醜陋,不能示人,隻能裹着頭巾去祈求菩薩了。
雖說無論是那個白頭發的老婦人,還是裹着防寒頭巾的年輕夫人,身上的穿着打扮都與一般的朝聖者并沒有差别,但卻都透着一股高雅之氣,讓人一眼便可看出,她們不是那種“乞丐朝聖者”,而是所謂的“虔誠朝聖者”。
尤其是那位裹着防寒頭巾的女朝聖者,讓君子的祖母特别留意。
因為她長得太像君子的母親了。
防寒頭巾裡露出的那對眼睛,就像從君子母親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