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腳的順序也要完全相同。
東坡大家之筆,舉重若輕,自然渾成,全無強拼硬湊之嫌。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起句不凡,章詞首句相形之下則稍顯得平淡。
似花而非花,獨自飄零卻無人憐取,楊花的落寞孤單躍然紙上。
“無人惜”,世人不惜唯詩人自惜之,頗有自慨身世飄零、命途多舛之意。
蘇轼當時正被貶谪黃州,想來當是有感而發。
“惜”字是全詞詞眼,全詞莫不緊扣這一“惜”字。
“似花非花”之語讓人不由得想起白樂天的《花非花》,詩雲:“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楊花蒙蒙飄落,正和詩中迷離之境隐然相合。
“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這裡反用“全無才思”之意,寫楊花雖然抛家傍路,然而飄落之際卻仍随風依依萦回,思量起來卻是楊花不舍離去,正有“道是無情卻有情”之意。
“萦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詩人已被這小小的楊花所深深吸引,細看之,卻見迷朦中一片片倏忽飄動的楊花,恍若美人春困,在思念中柔腸千轉,雙眸霎合,欲睡還醒。
“夢随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莺呼起。
”語意承上句。
美人如楊花,随風飄蕩,一夢萬裡,隻為追尋心上人的蹤迹。
然而可惱不解人意的黃莺兒,将人從這幻夢中猛然驚醒。
此句話用唐代金昌緒《春怨》之意,詩雲:“打起黃莺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
由上阙末尾“起”字一轉,下阙意境由迷離轉而變得清冽,愁思由惘然轉而變得深刻,由風中之思變換成為雨後之愁。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詩人仿佛猝然間警醒,驚覺繁花已落盡。
不恨花飛,但恨此花已零落成泥,再也不能重上枝頭。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雨後芳蹤何在?漫天楊花隻化作眼前滿池零碎浮萍。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詩人眼中,春色一如楊花,三分中二分落入塵土無迹可循,一分卻随流水黯然逝去。
此句不言“惜”字而痛惜之情躍然紙上,才思巧妙,不落窠臼。
末句極佳,與首句相映生輝。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細細看來,那哪裡是楊花,分明是離人之淚。
點點滴滴,零零碎碎,那種蓦然而來的感傷似這滿池楊花,落滿了心間。
末句将下阙輕輕一收,幹淨利落而餘味無窮。
“不是楊花”與首句“似花非花”遙相呼應,“離人淚”也隐含上阙中的離思别苦,情思婉轉,收放自如。
總的來看,結構上蘇詞渾然一體,轉承、呼應都較章詞為佳,而章詞詞意則稍稍顯得不夠連貫順暢。
章詞本是原作,卻有點像因步韻他詞而緻使全篇不夠緊湊渾融。
其實正如老王所說,這不是原韻和韻的原因,而是二人才力上的差别所緻。
最後來看看老王的《水龍吟》。
水龍吟·楊花王國維
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墜。
日長無緒,回廊小立,迷離情思。
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
正參參欲住,輕衫掠處,又特地,因風起。
花事闌珊到汝,更休尋滿枝瓊墜。
算人隻合,人間哀樂,者般零碎。
一樣飄零,甯為塵土,勿随流水。
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
這首詞比起前兩首,稍顯平平。
“重門深閉”與章詞“日長門閉”意思相類;“甯為塵土,勿随流水”、“都貯得,離人淚”有借用蘇詞“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點點是離人淚”之意,而意境遜之。
全詞未有如章詞那般精巧生動的語言,亦稍遜于蘇詞渾融悠長的意味。
老王寫詞的才華,畢竟不如在史學方面了,正像他自己所說“餘之所長殊不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