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十六

首頁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心動則生情,心靜則忘我。

    如果是“從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那樣的禅意心情,所觀的景物則無不平和悠然。這樣的“無我之境”隻能當人平靜下來,心緒安甯的時候才能望見。此時心無所想,已不知我之所在,世間所謂的怅惘、抑悶、歡欣、落寞,都已與我無幹。這就是“無我之境于靜中得之”的含義。

    當人心緒不甯之時,此時或惆怅、或悲抑、或欣喜、或感傷,而世間萬象,則無不染上濃重的感情色彩。我喜則境躍然,有若“紅杏枝頭春意鬧”;我怅則境深遠,有若“斷鴻聲遠長天暮”;我愁則境黯淡,有若“伫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我慨則境廣闊,有若“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我惘則境迷離,有若“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我悲則境凄冷,有若“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總而言之,在情緒激蕩、意緒紛擾之時,詩人筆下就會呈現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不會在安甯平和中取得,而會在從動到靜的過程中取得。

    正是基于上面所說的,無我之境讓人覺得恬淡悠然,有我之境讓人覺得宏闊壯美,老王才說“故一優美,一宏壯也。”其實優美與宏壯指意境,也是指情緒。泰戈爾在《飛鳥集》裡寫道:“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也許,夏花與秋葉正是這兩種意境的最好比照吧。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