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十一

首頁
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别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上密合,可謂神悟。(此詞汲古閣刻《六十家詞》失載。黃荛圃所藏元大德本亦阙,後屬顧澗蘋就汲古閣抄本中補之,今歸聊城楊氏海源閣,王半塘四印齋所刻者是也。但汲古閣抄本與刻本不符,殊不可解,或子晉于刻詞後始得抄本耳。)

    科學家和詩人都對身處世界的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無窮的想象力,所不同的是科學家探求其緣由,而詩人則是感悟其神髓。

    看看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木蘭花慢辛棄疾

    (中秋飲酒将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别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裡長鲸,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鈎?

    詩人序中已經說明,古來隻有人待月而吟,無人做送月之賦,于是詩人意興頓生,仿屈原《天問》之體作此詞。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可憐,即可愛之意。月輪孤懸于天,每每西落,詩人不禁想她是去向何方了呢?“是别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這就是老王所言,月輪從這邊西落,其實是從另一邊的東方升起,天那邊果然是别有人間。這既是所謂“神悟”。“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天外浩瀚,難道是浩浩長風吹動月輪?很神奇而浪漫的想象,雖然現在看起來很簡單。“飛鏡無根誰系?”月輪如明鏡,空懸于天,是什麼系住了她呢?(别回答是地心引力,除非你一定要做那個大煞風景的人,始終保留神秘感,是浪漫的準則之一)“姮娥不嫁誰留?”嫦娥在月宮一定感到孤寂無依,是誰又留住了她呢?仙子也有情感,誰不定她已經化身下凡,此刻就在我們身邊吧。找找看?應該很多人都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仙女了吧。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有人說月輪經海底而行,但這個說法的确讓人疑惑。“怕萬裡長鲸,縱橫觸破,玉殿瓊樓。”隻怕海底的巨鲸,來回奔突,會把月宮的那美輪美奂的宮殿撞破了吧?“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魚蝦自然能在水裡自由遊弋,但可愛又可憐的小玉兔又怎麼能潛水呢?“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鈎?”如果他們都安然無恙,那月亮怎麼樣慢慢的變成一輪彎鈎呢?(其實小辛同學是在說,如果月亮隻剩下以前的一半甚至更少,那些宮殿又到哪兒去了呢?)

    看得出來,小辛同學真是非常有好奇心。童心未泯的他開始質疑老師所教給他的月亮,而尋求自己心目中真正的月亮。老王說得沒錯,小辛同學的确天資聰穎,領悟到了超越他時代的某些宇宙奧秘。或許我們應該感謝他,是他讓我們在詞濃郁的古典雅緻之風中嗅到了一絲極為特殊的清新味道。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