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韬——論治國用人的韬略 明傳

首頁
【提示】

    本篇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延續國祚傳之子孫的要道。首先論述了國家衰亡的原因是“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接着論述了國家興盛的原因是“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最後指出:“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譯文】

    文王卧病在床,召見太公,當時太子姬發也在床邊。文王說:“唉!上天将要結束我的壽命了,周國的社稷大事就要托付給您了。現在我想聽您講講至理明言,以便明确地傳給子孫後代。”

    太公問:“您要知道些什麼呢?”

    文王說:“古代聖賢的治國之道,應該廢棄的是什麼,應該推行的又是哪些,您能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嗎?”

    太公回答道:“見到善事卻懈怠不做,時機來臨卻遲疑不決,知道錯誤卻泰然處之,這三種情況就是先聖治國之道所應廢止的,柔和而清靜,謙恭而敬謹,強大而自居弱小,隐忍而實剛強,這四種情況是先聖治國之道所應推行的。所以,正義勝過私欲,國家就能昌盛;私欲勝過正義,國家就會衰亡;敬謹勝過懈怠,國家就能吉祥;懈怠勝過敬謹,國家就會滅亡。”

    【原文】

    文王寝疾①,召太公望,太子發②在側。曰:“嗚呼!天将棄予,周之社稷将以屬汝。今予欲師至道之言,以明傳之子孫。”

    太公曰:“王何所問?”

    文王曰:“先聖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聞乎?”

    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義勝③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④則吉,怠勝敬則滅。”

    【注釋】

    ①寝疾:卧病。

    ②發:文王次子,名發。文王死後,繼位為君,滅亡商朝,建立周朝,史稱武王。

    ③勝:超過,壓倒。

    ④敬:不怠惰。怠:懈怠。

    【例證】

    “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這是本篇提出的一個重要論點,秦王朝的滅亡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字内”,到公元前221年,七國成一統,國王變皇帝。面對天下一統的壯觀局面,嬴政躊躇滿志,顧盼自雄,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邁五帝”,于是自稱始皇帝,并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傳之一世、二世乃至萬世。如果秦朝統治者能“緩其刑罰,薄賦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笃厚,下智巧,變風易俗,化于海内,則世世必安”尚有可能。但秦始皇卻被勝利充昏了頭腦,不僅未能“體民之情,遂民之欲”,反而反其道而行之,“拂民之情,抓民之欲”,在人民和社會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政策。

    秦統一後,加緊了對勞動人民的租稅盤剝。“男子力耕,不足糧饷;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财以奉其政,猶未足澹其欲也。”沉重的賦稅幾乎掠奪了農民僅有的一點财物,而更加繁重的徭役卻榨幹了農民的每一根筋骨。秦統一後,“内興功作,外攘夷狄”,無日不在征發,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浪費在無休止的徭役之中。除了沉重的兵役負擔外,築長城,鑿靈渠,修馳道、直道,勞民傷财。為統治者生前和死後享樂興建的離官别館、阿房宮和骊山陵墓等,曠日持久地役使着數以十萬、百萬計的勞動力。“死者道路相望”、“死者不可勝數,僵屍千裡,流血頃畝”的記載不絕史書。“父不甯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熬若焦,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秦王朝制定了許多苛刑峻法,其苛虐酷烈,令人發指。如死刑有戮,先加以侮辱再殺掉;棄市,以刀刃刑人于市;磔,淩遲處死于市。見于史籍的還有枭首、車裂、腰斬、體解、剖腹、抽筋等等。次子死刑的是肉刑,也有許多種:在臉上打上印記的黥刑,割去鼻子的劓刑,斷足的刖刑,使人喪失生殖能力的宮刑等等。“秦法繁于秋荼,而網密于凝脂”,廣大民衆甚至到了“搖手觸禁”的地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他親自創建了一個龐大帝國,但也親手埋下了使這個帝國土崩瓦解的炸藥。靠陰謀手段登上帝位的秦二世胡亥,把秦始皇政策中最勞民傷财的部分,變本加厲地繼續推行下去。秦的殘酷統治,激起了天怒人怨,“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伐無道,誅暴秦”的呐喊響徹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曾幻想“江山傳萬代”的秦始皇,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王朝不僅沒有一直不斷地延續下去,反而在他屍骨未寒時就已雲散煙消了。公元前208年劉邦在鹹陽之南的積道旁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秦王朝僅存在十餘年便宣告滅亡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