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武韬——講用兵的韬略 發啟

首頁
    ,強可勝也。

    全勝不鬥⑥,大兵無創⑦,與鬼神通。

    微哉!微哉! 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

    故無甲兵而勝,無沖機而攻,無溝塹而守。

    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⑧之;害天下者,天下閉⑨之。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

    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

    然則皆有啟之,無有閉之也。

    無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無取于國者,取國者也;無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

    無取民者,民利之;無取國者,國利之;無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

    微哉!微哉! 鸷鳥⑩将南,卑飛⑾斂翼;猛獸将搏,弭耳⑿俯伏;聖人将動,必有愚色⒀。

    今彼殷商,衆口相惑,紛紛渺渺⒁,好色無極⒂,此亡國之征也。

    吾觀其野;草菅⒃勝谷;吾觀其衆,邪曲勝直;吾觀其吏,暴虐殘賊,敗法亂刑。

    上下不覺,此亡國之時也。

    大明⒄發而萬物皆照,大義⒅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而萬物皆服。

    大哉!聖人之德,獨聞獨見,樂哉!” 【注釋】 ①豐:古都邑名,文王曾都于此,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沣河西岸。

     ②公尚:指太公。

     ③下賢:尊崇禮遇賢能之士。

     ④天道:自然規律,此處指天命。

     ⑤人道:此處指人事好壞。

     ⑥全勝不鬥:意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全勝。

     ⑦大兵無刨:全軍臨敵而不受損傷。

     ⑧啟:打開,開啟。

    此處可理解為敞開胸懷,竭誠歡迎的意思。

     ⑨閉:關閉,封閉。

    此處可理解為拒絕、反對的意思。

     ⑩鸷鳥:鷹、雕之類兇猛的飛禽。

     ⑾卑飛:低飛。

     ⑿弭耳:把翹起的耳朵平貼起來,以示溫馴,欺騙對手。

     ⒀愚色:愚鈍、笨拙的樣子。

     ⒁紛紛渺渺:紛紛,紛雜混亂的佯子。

    渺渺,無窮無際,沒有止境。

     ⒂無極:沒有止境。

     ⒃草菅(jiān):野草。

     ⒄大明:陽光。

     ⒅大義:光明正大的義舉。

     【例證】 “全勝不鬥”,同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一樣,本義是以實力為後盾。

    不通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尿。

    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的部将武臣傳檄而定千裡,就是古代戰争史上“全勝不鬥”的典型事例。

     陳勝起義軍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後,派武臣等領兵三千人,北上攻占原趙國土地。

    武臣率軍北上攻城殺吏,接連攻下十多座城池,隊伍迅速壯大到數萬人。

    衆人推舉武臣為武信君,并貼出告示,招降其他郡縣。

    但有些城池據城固守,拒絕投降。

    範陽縣(今河北寶興西南固城鎮)令徐公繕甲厲兵,準備拚死抵抗。

     這時,範陽人蒯通來到武臣營中,向武臣獻計:“将軍作戰,必待戰勝而後略地,攻破然後入城,并非上策,今我有一計,可不攻而得城,不戰而得地,隻用一紙檄文,便足以略定千裡。

    ”式臣聽說有如此妙計,自是求之不得,要求蒯通坦言相告。

    蒯通說:“如今範陽令聞将軍将要攻城,正在秣馬厲兵,準備據城抵禦。

    縣令本是一個膽小怕死、貪戀祿位的小人,城中士兵也不多,他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為将軍在攻下前面十餘座城池時,見吏便殺,見兵就誅。

    既然降也是死,守也是死,不如拚死抵抗,或許能僥幸得免。

    範陽城中的百姓,恨透了平時無惡不作的縣令,但因為害怕将軍屠城,也會死守城池,與将軍血戰到底。

    因此為将軍着想,不如下令赦免範陽縣令,并賜給他侯位,他自然會興高采烈,開城投降,全城便可唾手而得。

    然後将軍命令範陽令到燕趙地區遊說勸降,這些地區的官民必會争先恐後前來投降。

    這樣将軍便可不攻而取城,不戰而服人,這就是所謂的傳檄而定千裡之計。

    如果将軍依舊采取攻取前十座城池那樣的做法,那麼不但範陽,還有其他地方也都會變成金城湯池,将軍即使能夠攻取,恐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武臣一聽有理,立即依計而行。

    範陽縣令立即開城迎接武臣的大軍。

    武臣讓他去招降其餘地區,沿途諸城望風而降。

    不到十天時間、就平定了三十餘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