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本篇闡明了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行,莫知其移”。
隻要順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長治久安。
其次對民衆要實行教化,進行“群曲化直”的工作。
為此要注意,正人先正己,“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
強調因勢利導,通過教化使人心昆順,“太上因之,其次化之”。
同時應倚省刑罰。
這樣,“民化而從政”、“無為而成事”,就會出現“各樂其所,人愛其上”的局面。
【譯文】
文王問太公說:“聖人治理天下應遵循什麼原則?”太公答道:“無需憂慮什麼,也無需制止什麼,天下萬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麼,也不去憂慮什麼,天下萬物就會繁榮滋長。
政令的推行,要使民衆在不知不黨中受到感化,就象時間在不知不黨中自然推移那樣。
聖人遵循這一原則,則天下萬物就會被潛移默化,周而複始,永無窮盡。
這種從容悠閑無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須反複探求。
既已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于心中;既已藏于心中,就不可不貫徹執行;既已貫徹執行,就不必将其中的奧秘明告世人。
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規律,而萬物自會按其規律生長;聖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而自能成就輝煌的功業。
古代聖人把人們聚集起來組成家庭,把許多家庭聚集起來組成國家,把許多國家聚集起來組成天下。
分封賢人為各國諸侯,把這一切叫做治理國家的綱紀。
宣傳弘揚教化,順應民俗民情,移風易俗,把邪僻轉化為正直,各國的習俗雖然不同,但能使民衆安居樂業,人人尊敬愛戴君主,這就叫做天下大定。
唉!聖人緻力于清靜無為,賢君緻力于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會與民衆抗争。
君主政令煩多,就會導緻刑罰繁苛,刑罰繁苛就會造成民衆憂俱;民衆憂懼,就會流散逃亡。
上下不安生業,社會長期動亂不休,這就叫做政治大失。
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開放它就流動,安靜它就清徹。
唉!真是神妙啊!隻有聖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并進而推斷出它的結果。
”
文王問:“怎樣才能使天下安靜呢?”
太公答道:“天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民衆有經常從事的生業。
君主能同民衆共安生業,天下就會安靜。
所以說最好的政治是順應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揚政教以感化民衆。
民衆被感化就會服從政令。
所以,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民衆無需施舍就能豐衣足食、這就是聖人的德治。
”
文王說:“您的話深合我意,我将朝思夕念,時刻不忘,把它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
”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聖人何守?”
太公曰:“何憂何啬①,萬物皆得;何啬何憂,萬物皆遒②,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
聖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複始。
優之遊之③,展轉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複明之。
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聖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古之聖人,聚人而為家,聚家而為國,聚國而為天下,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
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④化直,變于形容⑤。
萬國不通⑥,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
嗚呼!聖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
愚人不能正,故與人争。
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
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⑦。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則止,啟之則行,靜之則清。
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