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龍韬——論軍事組織 奇兵

首頁
    ,暴疾謬遁⑦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謀也;大風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後也;僞稱敵使者,所以絕糧道也;謬号令與敵同服者,所以備走北也;戰必以義者,所以勵衆勝敵也;尊爵重賞者,所以勸用命也;嚴刑重罰者,所以進罷怠也;一喜一怒,—與一奪,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調和三軍,制一臣下也;處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阻險者,所以為固也;山林茂穢者,所以默往來也;深溝高壘,糧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戰攻之策,不可以語敵;不能分移⑧,不可以語奇;不通治亂,不可以語變。

    故曰,将不仁,則三軍不親;将不勇,則三軍不銳;将不智,則三軍大疑;将不明,則三軍大傾⑨;将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将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将不強力,則三軍失其職。

    故将者,人之司命,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

    得賢将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将者,兵弱國亡。

    ”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神勢:神妙的态勢。

     ②蓊翳(wěngyī):草木茂盛。

     ③坳(ào)澤:低窪潮濕的地方。

    窈冥(yǎomng),幽暗。

     ④精微:精妙周密。

     ⑤因:乘。

     ⑥長關遠侯:意為在遠方設立關卡,派出偵察。

     ⑦暴疾謬遁:意為行動迅速、進退詭詐。

     ⑧分移:意為靈活機動地使用兵力。

    分,分開。

    移,挪動。

     ⑨傾:倒下,傾覆。

    引申為失敗,崩潰。

     【例證】 靈活機動,随機應變,出奇制勝,這是指揮作戰所應把握的一項基本原則,即所謂“不知戰攻之策,不可以語敵;不能分移,不可以語奇;不通治亂,不可以語變”。

    泓水之戰中宋襄公的慘敗就是由于違背了這一原則的結果。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内亂而中衰,南方強國楚乘機進入中原,攫取霸權。

    素被中原列國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北進,引起中原諸小國的不安。

    于是一貫自我标榜仁義的宋襄公便想憑藉宋為公國、爵位最尊的地位,出面領導諸侯抗衡楚國,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宋襄公雄心勃勃,但國力有限,隻好仿效當年齊桓公的做法,以“仁義”為号召,召集諸侯在盂地(今河南睢縣西北)會盟,借以擡高自己的聲望和地位。

    宋襄公拒絕事前大臣提出的多帶兵車,以防不測的建議,輕車筒從前往。

    結果在盟會上不僅遭到諸多小國的冷遇,且被楚軍活捉。

    楚軍押着他攻打宋都商丘,由于宋軍民的抵抗,楚軍久攻不克。

    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釋放回國。

     宋襄公遭此奇恥大辱,發誓報仇。

    但他自知實力難以同楚匹敵,于是把矛頭指向臣服于楚的鄭國。

    因此不顧群臣反對,執意伐鄭。

    鄭聞宋師來攻,求救于楚,楚迅速起兵伐宋救鄭。

    宋襄公得知消息,急忙從鄭國撤軍。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十月底,宋軍返抵宋境,楚軍繼續向宋挺進。

    宋襄公屯軍泓水(渦河支流,經今河南商丘、柘城間東南流)以北,以阻止楚軍進一步推進。

    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并開始渡河。

    這時宋軍已布好陣勢,宋大臣公孫固鑒于兩軍衆寡懸殊的情況,建議宋襄公把握戰機,乘楚軍半渡而擊,遭到拒絕,使楚軍得以順利渡過泓水。

    楚軍渡河後,大臣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時發起攻擊,又被拒絕。

    直到楚軍布陣完畢、準備就緒後,宋襄公才擊鼓向楚軍進攻。

    結果弱小的宋軍被打敗,精銳全部被殲,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傷,在少數殘兵的拚死保護下才突出重圍,狼狽逃回宋國。

     戰後,衆多大臣都批評宋襄公的錯誤做法。

    但宋襄公卻振振有詞地辯解,“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花白的敵老年士兵),“不以阻隘”(不依靠阻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

    在己方處于劣勢的不利情況下,隻能依靠靈活機動,随機應變,才能出奇制勝。

    宋襄公奉行“蠢豬式的仁義”(毛澤東語),思想保守,墨守成規,拘泥于已經過時的兵法教條不放,導緻了覆軍殺身的可悲下場。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