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龍韬——論軍事組織 兵征

首頁
    【提示】 本篇首先闡明了“勝敗之征。

    精神先見”。

    接着論述了通過士氣盛衰、陣勢治亂、軍紀嚴弛來判斷敵軍的強弱勝敗。

    最後論述了通過“望氣”來判斷城邑是否可屠、克、降、拔,以及可攻、不可攻。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我想在未交戰之前就先知道敵人的強弱,預見戰争勝負的征兆,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勝敗的征兆,首先在敵人精神上表現出來。

    精明的将帥能夠察覺,但能否利用征兆打敗敵人,則在于人的主觀努力。

    周密地偵察敵人出入進退的情況,觀察它的動靜,言中談論的吉兇預兆和士卒們相互議論的事情。

    凡是全軍喜悅,士卒畏懼法令,尊重将帥命令,相互以破敵為喜,相互以勇猛為榮,相互以威武為譽,這是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征兆;如果全軍上下不斷驚動,士卒散亂行列不整,相互之間被敵人的強悍所恐吓,相互傳播作戰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間議論紛紛,謠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不畏懼法令,不尊重将帥,這是軍隊戰鬥力虛弱的征兆;全軍步調一緻,陣勢堅固,溝深壘高,又憑借大風大雨的有利氣候條件,三軍不待命令而旌旗指向前方,金铎之聲高揚而清晰,鼙鼓之聲婉轉而嘹亮,這是軍隊得到神明的幫助,必将取得大勝的征兆;行陣不穩固,旌旗紛亂而方向不明,又逆着大風大雨的不利氣候條件,士卒震駭恐懼,士氣衰竭而渙散,軍馬驚駭亂奔,戰車軸木折斷,金铎之聲低沉而混濁,鼙鼓之聲沉悶而壓抑,這是軍隊大敗的征凡是攻打包圍城市:如果城上的氣是死灰之色,城可被毀滅;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北流動,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西流動,城可能投降: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南流動,城就堅不可拔;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東流動,城就不能進攻;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将必定逃亡敗北;如果城上的氣出而覆蓋我軍,我軍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氣高升而不停止,作戰一定曆時長久。

    凡是攻城圍邑,如果過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須迅速撤圍,因為城中一定有賢能的輔助。

    這樣,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可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道理了。

    ” 武王說:“好啊!”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未戰先知敵人之強弱,豫見勝負之征,為之奈何?” 太公曰:“勝負之征,精神①先見。

    明将察之,其敗在人。

    謹候敵人出入進退,察其動靜,言語妖祥②,士卒所告。

    凡三軍說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敵,相陳以勇猛,相賢以威武,此強征也;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衆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三軍齊整,陳勢已固,深溝高壘,又有大風甚雨之利,三軍無故③,旌旗前指,金铎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此得神明之助,大勝之征也;行陳不固,旌旗亂而相繞,逆大風甚雨之利,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④,戎馬驚奔,兵車折軸,金铎之聲下以濁,鼙鼓之聲濕加沐,此大敗之征也。

     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⑤,城可屠;城之氣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氣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氣出而南,城不可拔;城氣出而東,城不可攻;城之氣出而複人,城主⑥逃北;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