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氣出而覆我軍之上,軍必病;城之氣出高而無所止,用兵長久。
凡攻城圍邑,過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輔。
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精神:指人的精神面貌。
②妖祥:吉兇。
妖,怪異兇惡。
祥,吉祥。
③無故:沒有事故,平靜安定。
此處指不待命令而行動。
④不屬:不相連接。
引申為渙散。
⑤死灰:灰白色。
⑥城主:守城的主将。
【例證】
“勝負之征,精神先見”。
通過對敵軍士氣、陣勢、軍紀的了解,可以判斷敵人的強弱勝敗。
長勺之戰中,魯國就是以此取得勝利的。
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是近鄰。
在諸侯兼并、大國争霸的形勢下,不免發生矛盾;公元前686年冬,齊國宮廷内部發生動亂,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糾都想乘機回國繼承王位,于是雙方展開了一場争奪君位的鬥争。
結果,小白獲勝,搶占了君位,他就是齊桓公。
在這場齊國内部的鬥争中,魯國站在公子糾一邊,并曾公開出兵支持公子糾回國争奪君位。
齊桓公對此耿耿于懷,不肯善罷幹休。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谏勸,興師伐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
魯莊公聞訊,動員全國軍隊,決定同齊軍一決勝負,雙方大戰就此展開。
就在魯莊公準備發兵應戰之前,魯國有一名叫曹刿的人,毛遂自薦,要求參與軍事。
魯莊公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同自己一起來到軍中。
兩軍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萊蕪東北)相遇,待布陣完畢後,魯莊公準備傳令擂鼓出擊,希望能先發制人,曹判見狀忙加以勸阻,建議莊公堅守陣地,以逸待勞,伺機破敵,被莊公采納,齊軍求勝心切,憑恃強大的兵力優勢,向魯率發起猛烈進攻。
但接連三次出擊都在魯軍的嚴密防禦下遭到了挫敗,不僅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戰力衰落,士氣沮喪。
曹刿見時機已到,建議進行反擊,莊公傳令全線出擊。
魯軍于是憑借高昂的士氣,迅速勇猛地沖向敵軍,沖垮了齊軍的車陣,大敗敵軍。
莊公見齊軍敗退,急欲下令發起追擊,又被曹刿所勸阻,曹刿下車仔細察看,發現齊軍的車轍痕迹紊亂;又登車遠望,望到齊軍的旗幟東倒西歪,判明了齊軍确是敗潰,這才建議魯莊公實施追擊。
于是莊公下令追擊,進一步重創齊軍,将其趕出了魯國國境,魯軍至此取得了長勺之戰的最終勝利。
戰争結束後,魯莊公向魯刿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刿回答說:“用兵打仗憑恃的是士氣。
第一次擊鼓沖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沖鋒時士氣開始消退,等到第三次擊鼓沖鋒時士氣就完全衰竭了。
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喪失殆盡,而我軍士氣正十分旺盛,這時反擊,自然能一舉打敗齊軍。
”接着曹刿又說明未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實力強大,不可等閑視之,因此要謹防其佯敗設伏,引我上當。
後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旌旗歪斜,才知他們确實潰敗,這時追擊必可獲勝。
曹刿的這些分析,應證了本篇所言:“行陣不周,旌旗亂而相繞”,“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戎馬驚奔,兵車折軸”,“此大敗之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