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還,伏兵乃起,或陷其兩旁,或擊其前後,三軍疾戰,敵人必走。
”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數顧:屢次回頭看。
此處可理解為動搖的意思。
②鼓噪:擂鼓呐喊,指軍隊交鋒時大張聲勢。
③遇:底本作“避”,疑誤,據《武經七書直解》校改。
④疏我行陳:疏散我之行陣,給敵人造成我軍兵力龐大的錯覺。
⑤擊金無止:指不停頓地擊鑼發出退兵的命令,誘敵深入。
【例證】
伏擊,即設伏殲敵的戰法,是古代常使用的戰法之一。
伏擊的重要條件是地形,“必于死地”設伏。
其次是善于運用佯動、示形、誘敵等手段,才能達成伏擊運動之敵的目的。
馬陵之戰中,齊軍就是運用這一戰法擊敗魏軍取得勝利的。
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
齊應允救授,以促使韓竭力抗魏。
但鑒于戰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過早出兵對齊不利,因此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十分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時,齊才發兵相救。
次、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将,田嬰、田盼為副将,孫膑為軍師,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
魏軍果然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為上将軍,龐涓為将,率兵十萬迎擊,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孫膑認為。
魏軍強悍善戰,不可貿然同其決戰,隻能利用魏軍素來輕視齊軍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因其勢而導之”。
于是決定了減竈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
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
為了誘使魏軍進行追擊,齊軍按照孫膑預先的部署,第一天挖了十萬人煮飯用的竈,第二天減少為五萬竈,第三天減少到三萬竈,造成在魏軍的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人員銳減的假象。
龐涓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竈,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氣低落,士率逃亡過半,因此了顧太子中的勸阻,丢下步兵和辎重,隻帶着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膑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魏軍将于日落後進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
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密,地形險隘,是設什殲敵的理想處所。
于是孫膑決定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一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在道路兩側,并讓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材上書寫“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幾個大字,規定到夜裡以大光為号,一齊放箭。
經過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果然在孫膑預計的時間内進入齊軍設伏地域。
龐涓見樹幹上寫着字,就叫人點起火把前往觀看。
哪知火光一起,齊軍便萬弩齊發。
魏軍粹不及防,頓時驚慌失措,大敗潰亂。
寵涓智窮力竭。
看到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
齊軍乘勝追擊,連續大破魏軍。
前後殲敵十萬餘人,并俘虜了魏軍主将太子申。
此戰中,孫膑利用龐涓的弱點,退兵佯敗。
以避魏軍的銳氣;減竈示弱,引誘龐涓輕舉銳進。
最後設伏奇襲,終于全殲魏軍,赢得了巨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