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虎韬——論戰争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 略地

首頁
    或沖我内,或擊我外,士卒迷惑;三軍敗亂,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當分軍為三軍,謹視地形而處。

    審知敵人别軍所在,及其大城别堡⑤,為之置遺缺之道,以利其心,謹備勿失。

    敵人恐懼,不入山林,即歸大邑。

    走其别軍,車騎遠要其前,勿令遺脫。

    中人以為先出者得其徑道,其練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獨在。

    車騎深入長驅,敵人之軍必莫敢至。

    慎勿與戰,絕其糧道,圍而守之,必久其日。

    無燔人積聚,無壞人宮室,冢樹社叢⑥勿伐,降者勿殺,得而勿戮、示之以仁義,施之以厚德。

    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⑦。

    如此,則天下和服。

    ”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别軍:指敵方的另一支部隊。

     ②中外:指敵城中守軍與城外援軍。

     ③中人:指被圍困在城中的敵軍。

     ④城人:指被圍困在城中的軍民。

     ⑤大城别堡:指被我所圍城池附近的敵國大城市和堡壘。

     ⑥冢樹:墳墓地的樹木。

    社叢,社神廟旁的樹林。

    社,古代祭把神靈的場所。

     ⑦罪在一人:意指所有的罪惡均在敵國君主一人身上,而與普通百姓無關。

     【例證】 攻城作戰是古代常見的作戰樣式之一。

    城邑一般均為一國或一地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勢所必争。

    但在冷兵器時代,由于攻城技術相對落後,高城深池難以強力攻取。

    因此,在攻城時,必須将強攻與智取有機結合起來,在圍城的同時,斷敵糧道,殲敵援兵,才能達到攻克敵人城池的目的。

    宋滅北漢就是運用這一戰法取得勝利的。

     宋在完成南方的統一後,開始集中力量準備消滅北漢。

    北漢依恃遼的支持,經常南下騷擾宋境,雙方沖突始終未斷,早在宋太祖時,對北漢曾發動過三次進攻。

    第一次是開寶元年(968年)八月,乘北漢統治集團内部鬥争激烈之際,宋軍進攻北漢,直逼太原城下,後由于遼派兵南下救援北漢,宋軍撤退。

    第二次是在開寶二年二月,來太祖親良率兵進攻北漢,圍困太原長達四個月,由于漢軍頑強堅守,遼兵再次增援,宋軍撤圍退兵。

    第三次是在開寶九年八月,兵分五路進攻北漢,在太原城下大敗漢軍。

    但由于宋太祖突然去世,宋軍撤退。

     宋太宗鑒于以往進攻北漢失利的教訓,決定攻城阻援,以優勢兵力強攻太原,并以有力部隊從東北兩面阻擊遼援軍。

    其具體部署是:以潘美率軍進攻太原,命郭進率部阻擊遼軍,宋太宗親率一部兵力牽制幽州的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二月十五日,宋太宗自東京出發。

    三月中旬,郭進率軍進至石嶺關。

    北漢統治者向遼求援,遼派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耶律塔爾率兵先行,以南院大王耶律斜珍、樞密副使穆濟率軍繼後,由東面增援;又派将領韓侼、耶律善布率兵從北面增援北漢。

    三月十六日,耶律沙率兵至白馬嶺(今山西盂縣東北),與郭進阻援部隊遭遇,兩軍隔大澗對峙。

    遼軍渡澗進攻宋軍,郭進乘其半渡,率騎兵奮擊,耶律塔爾戰死,遼軍大敗。

    遼北路援軍由大同南下,途中聽說東路敗退,自動撤走。

    四月中旬,宋軍數十萬之衆包圍了北漢都城太原。

    四月二十六日,宋太宗親臨太原城下,四面巡視督戰。

    北漢主劉繼元在困守孤城、外無援兵、内部厭戰的情況下,于五月初五日出降,北漢滅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