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詩曰:“屍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故君子結于一也。
【譯文】
積聚泥土成了高山,風雨就會在那裡興起;積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裡生長;積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自會心智澄明,而聖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備了。
所以不積累起一步兩步,就無法到達千裡之外;不彙積細小的溪流,就不能成為江海。
駿馬一躍,不會滿六丈;劣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裡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腳。
雕刻東西,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邊,那就是腐爛的木頭也不能刻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屬和石頭都能雕空。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也沒有強壯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塵土,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八隻腳兩隻螯,但如果沒有蛇、鳝的洞穴就無處栖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所以沒有潛心鑽研的精神,就不會有洞察一切的聰明;沒有默默無聞的工作,就不會有顯赫卓著的功績。
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時侍奉兩個君主的人不能被雙方所接受。
眼睛不能同時看兩個東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全都聽明白。
螣蛇沒有腳卻能飛行,鼫鼠有五種技能卻陷于困境。
《詩》雲:“布谷鳥住在桑樹上,七隻小鳥它喂養。
那些善人君子啊,堅持道義一個樣。
堅持道義真專一,思想就像打了結。
”所以君子學習時總是把精神集中在一點上。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譯文】
從前瓠巴一彈瑟而沉沒在水底的魚都浮出水面來聽,伯牙一彈琴而拉車的六匹馬都擡起頭來咧着嘴聽。
所以聲音沒有小得聽不見的,行動沒有隐蔽得不顯露的。
寶玉蘊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會滋潤;深潭裡生了珍珠,潭岸就不顯得幹枯。
是不能堅持做好事因而善行沒有積累起來吧!否則,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
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譯文】
學習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終結?答案是:從學習的科目來說,是從誦讀《書》《詩》等經典開始,到閱讀《禮》為止;從學習的意義來說,是從做一個讀書人開始,到成為聖人為止。
誠心積累,長期努力,就能深入,學到老死然後才停止。
所以從學習的科目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那麼學習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緻力于學習,就成為人;放棄學習,就成了禽獸。
《尚書》,是政事的記載;《詩》,是和諧的音樂所附麗的篇章;《禮》,是行為規範的要領、具體準則的總綱。
所以學到《禮》就到頭了,這可以叫做達到了道德的頂點。
《禮》的肅敬而有文飾,《樂》的中正而又和諧,《詩》、《書》的内容淵博,《春秋》的詞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間的道理都包括在這些典籍中了。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譯文】
君子的學習,有益的東西進入耳中,記在心中,貫徹到全身,表現在舉止上;所以他稍微說一句話,稍微動一動,都可以成為别人效法的榜樣。
小人的學習,隻是從耳中聽進去,從口中說出來。
口、耳之間才不過四寸罷了,怎麼能夠靠它來完美七尺長的身軀呢?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譯文】
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給别人看。
君子的學習,是用它來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學習,隻是把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讨人好評。
所以别人沒問就去告訴的叫做急躁,别人問一件事而告訴兩件事的叫做唠叨。
急躁,是不對的;唠叨,也是不對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聲應和原聲一樣。
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譯文】
學習沒有比接近賢師更便利的了。
《禮》、《樂》記載法度而未加詳細解說,《詩》、《書》記載舊事而不切近現實,《春秋》文簡辭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