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
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于情性矣。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譯文】
人的本性,餓了想吃飽,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這些就是人的情欲和本性。
人餓了,看見父親兄長而不敢先吃,這是因為要有所謙讓;累了,看見父親兄長而不敢要求休息,這是因為要有所代勞。
兒子對父親謙讓,弟弟對哥哥謙讓;兒子代替父親操勞,弟弟代替哥哥操勞;這兩種德行,都是違反本性而背離情欲的,但卻是孝子的原則、禮義的制度。
所以依順情欲本性就不會推辭謙讓了,推辭謙讓就違背情欲本性了。
由此看來,那麼人的本性邪惡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于聖人之僞,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于陶人之僞,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于工人之僞,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聖人積思慮,習僞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于聖人之僞,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
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于僞。
是性僞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聖人化性而起僞,僞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
故聖人之所以同于衆,其不異于衆者,性也;所以異而過衆者,僞也。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
假之有弟兄資财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
故順情性則弟兄争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譯文】
有人問:“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麼禮義是從哪裡産生出來的呢?”
我回答他說:所有的禮義,都産生于聖人的人為努力,而不是原先産生于人的本性。
制作陶器的人攪拌揉打粘土而制成陶器,那麼陶器産生于陶器工人的人為努力,而不是原先産生于人的本性。
木工砍削木材而制成木器,那麼木器産生于工人的人為努力,而不是原先産生于人的本性。
聖人深思熟慮、熟悉人為的事情,從而使禮義産生了、使法度建立起來了,那麼禮義法度便是産生于聖人的人為努力,而不是原先産生于人的本性。
至于那眼睛愛看美色,耳朵愛聽音樂,嘴巴愛吃美味,内心愛好财利,身體喜歡舒适安逸,這些才都是産生于人的本性的東西,是一有感覺就自然形成、不依賴于人為的努力就會産生出來的東西。
那些并不由感覺形成、一定要依靠努力從事然後才能形成的東西,便叫做産生于人為。
這便是先天本性和後天人為所産生的東西及其不同的特征。
聖人改變了邪惡的本性而作出了人為的努力,人為的努力作出後就産生了禮義,禮義産生後就制定了法度。
那麼禮義法度這些東西,便是聖人所創制的了。
聖人和衆人相同而跟衆人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是先天的本性;聖人和衆人不同而又超過衆人的地方,是後天的人為努力。
那愛好财利而希望得到,這是人的本性。
假如有人弟兄之間要分财産而依順愛好财利而希望得到的本性,那麼兄弟之間也會反目為仇、互相争奪了;如果受到禮義規範的教化,那就會推讓給國内所有的人了。
所以依順本性,那就兄弟相争;受到禮義教化,那就會推讓給國内所有的人了。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于外。
故富而不願财,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
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
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
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
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譯文】
一般地說,人們想行善,正是因為其本性邪惡的緣故。
那微薄的希望豐厚,醜陋的希望美麗,狹窄的希望寬廣,貧窮的希望富裕,卑賤的希望高貴,如果本身沒有它,就一定要向外去追求;所以富裕了就不羨慕錢财,顯貴了就不羨慕權勢,如果本身有了它,就一定不會向外去追求了。
由此看來,人們想行善,實是因為其本性邪惡的緣故。
人的本性,本來是沒有什麼禮義觀念的,所以才努力學習而力求掌握它;本性是不懂禮義的,所以才開動腦筋而力求了解它。
那麼如果隻有本性,人就不會有禮義,就不會懂得禮義。
人沒有禮義就會混亂無序,不懂禮義就會悖逆不道。
那麼如果人隻有本性,在他身上就隻有逆亂了。
由此看來,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孟子曰:“人之性善。
”
曰:是不然。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
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惡。
故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