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公 文公十五年

首頁
    人為孟氏策劃,說:“魯國,是你的親戚,把公孫敖的飾棺放在堂阜,魯國必定會取去的。

    ”孟氏聽從了。

    卞邑大夫把這件事作了報告。

    惠叔仍然很悲哀,容顔消瘦,請求取回飾棺,立在朝廷上以等待命令。

    魯國答應了這項請求,于是取回了飾棺停放。

    齊國人也來送喪,《春秋》記載說:“齊人歸公孫敖之喪”,這是為了孟氏,同時又為了國家的緣故。

    依照安葬共仲的葬禮安葬了公孫敖。

    聲己不肯去看棺材,在帷堂裡哭泣。

    襄仲不想去哭喪,惠伯說:“辦喪事,是對待親人的最後大事。

    雖不能有一個好的開始,有一個好的終結是可以的。

    史佚有這樣的話,說:‘兄弟之間各自盡力做到完美。

    救濟困乏,祝賀喜慶,吊唁災禍,祭祀恭敬,喪事悲哀,感情雖然不一樣,不要斷絕他們之間的友愛,這就是對待親人的道義。

    ’您自己隻要不喪失道義,怨恨别人幹什麼呢?”襄仲聽了很高興,帶領了兄弟們前去哭喪。

    後來,穆伯的兩個兒子回來,孟獻子喜愛他們,聞名于全國。

    有人誣陷他們,對孟獻子說:“這兩個人準備殺死你。

    ”孟獻子把這話告訴季文子。

    這兩個人說:“他老人家因為愛我們,全國都知道,我們以準備殺死他而臭名在外,這不是遠離于禮了嗎?遠離于禮還不如死。

    ”後來,兩兄弟一人在句鼆守門,一人在戾丘守門,都戰死了。

     六月初一日,發生日食。

    擊鼓,用犧牲在土地神廟裡祭祀,這是合于禮的。

    發生日食,天子減膳撤樂,在土地神廟裡擊鼓。

    諸侯用玉帛在土地神廟裡祭祀,在朝廷上擊鼓,以表明事奉神靈、教訓百姓、事奉國君。

    表示威儀有等級,這是古代的制度。

     齊國人允許了單伯要子叔姬回國的請求而赦免了他,派遣他來魯國傳達命令。

    《春秋》記載說“單伯至自齊”,這是表示尊重他。

     在新城的盟會,蔡國人不參加。

    晉國的郤缺率領上軍、下軍攻打蔡國,說:“國君年少,不能因此懈怠。

    ”六月初八日,進入蔡國,訂立了城下之盟,然後回國。

    凡是戰勝别的國家,叫做“滅之”;得到大城,叫做“入之”。

     秋季,齊軍侵犯我國西部邊境,所以季文子向晉國報告。

     冬季,十一月,晉靈公、宋昭公、衛成公、蔡莊侯、陳靈公、鄭穆公、許昭公、曹文公在扈地結盟,重溫新城盟會的友好,同時策劃攻打齊國。

    齊國人給晉靈公饋送财禮,所以沒有戰勝就回來了。

    在這時候發生了齊國進攻我國的災難,所以文公沒有參加盟會。

    《春秋》記載說“諸侯盟于扈”,這是由于沒有救援我國的緣故。

    凡是諸侯會見,魯公不參加,《春秋》就不加記載,這是由于隐諱國君的過失。

    參加了而不記載,這是由于遲到。

    齊國人前來送回子叔姬,這是由于天子有命令的緣故。

     齊懿公發兵進攻我國西部邊境,他認為諸侯不能救援。

    并因此而攻打曹國,進入外城,讨伐曹國曾經前來朝見過魯國。

    季文子說:“齊侯恐怕不能免于患難吧?自己就不合于禮,反而讨伐合于禮的國家,說:‘你為什麼實行禮?’禮用來順服上天,這是上天的常道。

    自己就違反上天,反而又因此付伐别人,這就難免有禍難了。

    《詩》說:‘為什麼不互相敬畏?因為不敬畏上天。

    ’君子不虐待幼小和卑賤,這是由于畏懼上天。

    在《周頌》裡說:‘畏敬上天的威靈,因此就能保有福祿。

    ’不畏敬上天,如何能保得住?用動亂取得國家,奉行禮儀來保持國君的地位,還害怕不得善終,多做不合于禮的事情,這就不得善終了。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