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大水來了,傷人必然很多,我不能挽救。
不如把水稍稍放掉一點加以疏通,不如讓我聽到這些話而作為藥石。
”然明說:“蔑從今以後知道您确實是可以成就大事的。
小人實在沒有才能。
如果終于這樣做下去,這确實有利于鄭國,豈獨有利于二三位大臣?”
孔子聽到這些話,說:“從這裡來看,别人說子産不仁,我不相信。
”
子皮想要讓尹何來治理自己的封邑。
子産說:“尹何年紀輕,不知道能不能勝任。
”子皮說:“這個人謹慎善良,我喜歡他,他不會背叛我的。
讓他去學習一下,他也就更加知道該怎麼辦事情了。
”子産說:“不行。
人家喜歡一個人,總是希望對這個人有利。
現在您喜歡一個人卻把政事交給他,這好像一個人不會用刀而讓他去割東西,多半是要損傷他自己的。
您喜歡他,不過是傷害他罷了,有誰還敢在您這裡求得喜歡?您對于鄭國來說是國家的棟梁。
棟梁折斷,椽子就會崩塌,僑将會被壓在底下,我哪敢不把話全部說出來?您有了漂亮的絲綢,是不會讓别人用它來學習裁制的。
大官和大的封邑,是庇護自身的,反而讓學習的人去裁制,這比起漂亮的絲綢來價值不就多得多嗎?僑聽說學習以後才能從政,沒有聽說用從政來學習的。
如果真是這麼辦,一定有所傷害。
譬如打獵,熟悉射箭駕車的,就能獲得獵物,如果從沒有登車射過箭駕過車,那麼隻擔心翻車被壓,哪裡有閑心想獲得獵物?”子皮說:“好啊!虎真是不聰明。
我聽說君子懂得大的遠的,小人隻懂得小的近的。
我,是小人啊。
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而且慎重對待它,大官和大的封邑是用來庇護自身的,我卻疏遠而且輕視它。
要沒有您的話,我是不知道的。
從前我曾說過,您治理鄭國,我治理我的家族以庇護我自己,這就可以了。
從今以後才知道這樣不行。
從現在起我請求,雖然是我家族的事情,也聽從您的意見去辦理。
”子産說:“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好像他的面孔,我難道敢說您的面孔像我的面孔嗎?不過心裡覺得這樣做是危險的,就把它告訴您了。
”子皮認為他忠誠,所以把政事全交付給他。
子産因此能夠執掌鄭國大權。
衛襄公在楚國,北宮文子見到楚令尹圍的儀表,對衛襄公說:“令尹的言行像國君了,将要有别的想法。
雖然能實現這種想法,但是不能善終。
《詩》說:‘什麼都有個開頭,可是很少能有好的結束。
’善終實在很難,令尹恐怕要不能免于禍難。
”衛襄公說:“你怎麼知道?”北宮文子回答說:“《詩》說:‘恭敬而慎重地使用威儀,因為它是百姓的準則。
’令尹沒有威儀,百姓就沒有準則。
百姓所不會效法的人,而在百姓之上,就不能善終。
”衛襄公說:“好啊!什麼叫威儀?”北宮文子回答說:“有威嚴而使人能害怕叫做威,有儀表而使人能仿效叫做儀。
國君有國君的威儀,他的臣子敬畏而愛戴他,把他作為準則而仿效他,所以能保有他的國家,有好名聲,傳于子孫後代。
臣子有臣子的威儀,他的下面害怕而愛護他,所以能保住他的官職,保護家族,使家庭和睦。
按照這個次序以下都像這樣,因此上下能夠互相鞏固。
《衛詩》說‘威儀安詳,好處不能計量’,這是說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都有威儀。
《周詩》說,‘朋友之間互相輔助,所用的就是威儀’,這是說朋友之道一定要用威儀來互相教導。
《周書》列舉文王的德行,說,‘大國害怕他的力量,小國懷念他的恩德’,這是說對他既害怕而又愛護。
《詩》說,‘無知無識,順着天帝的準則’,這是說把他作為準則而加以仿效。
殷纣王囚禁周文王七年,諸侯跟着他去坐牢,纣王于是就害怕而把文王放了回去。
可以說是敬愛文王了,文王攻打崇國,兩次發兵,崇國就降服為臣,蠻夷相繼歸服,可以說是害怕文王了。
文王的功業,天下贊誦而歌舞,可以說以文王為準則了。
文王的措施,到今天還作為法則,可以說是仿效文王了。
這是因為有威儀的緣故。
所以君子在官位上可使人怕他,施舍可使人愛他,進退可以作為法度,應付得體,容貌舉止可以值得觀賞,做事情可以讓人學習,德行可以作為仿效,聲音氣度可以使人高興,舉動有修養,說話有條理,用這些來對待下面的人,這就叫做有威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