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昭公 昭公五年

首頁
    【經】五年春王正月,舍中軍。

    楚殺其大夫屈申。

    公如晉。

    夏,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

    秋七月,公至自晉。

    戊辰,叔弓帥師敗莒師于蚡泉。

    秦伯卒。

    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吳。

     【傳】五年春,王正月,舍中軍,卑公室也。

    毀中軍于施氏,成諸臧氏。

    初作中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

    季氏盡征之,叔孫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

    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擇二,二子各一。

    皆盡征之,而貢于公。

    以書。

    使杜洩告于殡,曰:“子固欲毀中軍,既毀之矣,故告。

    ”杜洩曰:“夫子唯不欲毀也,故盟諸僖闳,詛諸五父之衢。

    ”受其書而投之,帥士而哭之。

    叔仲子謂季孫曰:“帶受命于子叔孫曰:‘葬鮮者自西門。

    ’”季孫命杜洩。

    杜洩曰:“卿喪自朝,魯禮也。

    吾子為國政,未改禮,而又遷之。

    群臣懼死,不敢自也。

    ”既葬而行。

     仲至自齊,季孫欲立之。

    南遺曰:“叔孫氏厚則季氏薄。

    彼實家亂,子勿與知,不亦可乎?”南遺使國人助豎牛以攻諸大庫之庭。

    司宮射之,中目而死。

    豎牛取東鄙三十邑,以與南遺。

     昭子即位,朝其家衆,曰:“豎牛禍叔孫氏,使亂大從,殺适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

    必速殺之。

    ”豎牛懼,奔齊。

    孟、仲之子殺諸塞關之外,投其首于甯風之棘上。

     仲尼曰:“叔孫昭子之不勞,不可能也。

    周任有言曰:‘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 初,穆子之生也,莊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三之《謙》三,以示蔔楚丘。

    曰:“是将行,而歸為子祀。

    以讒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餒死。

    《明夷》,日也。

    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

    自王已下,其二為公,其三為卿。

    日上其中,食日為二,旦日為三。

    《明夷》之《謙》,明而未融,其當旦乎,故曰:‘為子祀’。

    日之《謙》,當鳥,故曰‘明夷于飛’。

    明之未融,故曰‘垂其翼’。

    象日之動,故曰‘君子于行’。

    當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

    《離》,火也。

    《艮》,山也。

    《離》為火,火焚山,山敗。

    于人為言,敗言為讒,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讒也。

    純《離》為牛,世亂讒勝,勝将适《離》,故曰‘其名曰牛’。

    謙不足,飛不翔,垂不峻,翼不廣,故曰‘其為子後乎’。

    吾子,亞卿也,抑少不終。

    ” 楚子以屈申為貳于吳,乃殺之。

    以屈生為莫敖,使與令尹子蕩如晉逆女。

    過鄭,鄭伯勞子蕩于汜,勞屈生于菟氏。

    晉侯送女于邢丘。

    子産相鄭伯,會晉侯于邢丘。

     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

    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

    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

    有子家羁,弗能用也。

    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

    利人之難,不知其私。

    公室四分,民食于他。

    思莫在公,不圖其終。

    為國君,難将及身,不恤其所。

    禮這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

    言善于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于是乎知禮。

    ” 晉韓宣子如楚送女,叔向為介。

    鄭子皮、子大叔勞諸索氏。

    大叔謂叔向曰:“楚王汰侈已甚,子其戒之。

    ”叔向曰:“汰侈已甚,身之災也,焉能及人?若奉吾币帛,慎吾威儀,守之以信,行之以禮,敬始而思終,終無不複,從而不失儀,敬而不失威,道之以訓辭,奉之以舊法,考之以先王,度之以二國,雖汰侈,若我何?” 及楚,楚子朝其大夫,曰:“晉,吾仇敵也。

    苟得志焉,無恤其他。

    今其來者,上卿、上大夫也。

    若吾以韓起為阍,以羊舌肸為司宮,足以辱晉,吾亦得志矣。

    可乎?”大夫莫對。

    薳啟強曰:“可。

    苟有其備,何故不可?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恥國乎?是以聖王務行禮,不求恥人,朝聘有珪,享《兆見》有璋。

    小有述職,大有巡功。

    設機而不倚,爵盈而不飲;宴有好貨,飧有陪鼎,入有郊勞,出有贈賄,禮之至也。

    國家之敗,失之道也,則禍亂興。

    城濮之役,晉無楚備,以敗于邲。

    邲之役,楚無晉備,以敗于鄢。

    自鄢以來,晉不失備,而加之以禮,重之以睦,是以楚弗能報而求親焉。

    既獲姻親,又欲恥之,以召寇仇,備之若何?誰其重此?若有其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