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知道所憑借的條件;行動起來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這就是道[還有一種說法是:道就是人必須遵循的規律,使萬物不迷失其必然的法則。
]什麼是德呢?德就是人所獲得的,也能夠使别人各得其所就是德。
仁就是愛,得到利益,除去禍害,博愛無私就是仁。
[又說:仁就是愛心。
同情心和憐憫心便能發展為仁。
]義就是合宜,明确是與非,肯定與否定的界線就是義。
[又說:義就是人所做一切都無不合宜,有善必賞有惡必罰,以此來建立功業就是義。
]禮就是人們必須要實行的。
或進或退必須有一定的規範,尊卑、長幼、上下、貴賤都要有所差别就是禮。
[又說:禮,就是人必須實行的。
早起晚睡,為的都是維護君主的統治秩序。
或說:褒獎善行,防止過惡就是禮。
]智就是人們的知識。
用來判斷得失、是非等等的能力就是智。
信就是人們的承諾,發号施令時,都以最高統帥一人的意志為準則就是信。
看到事物的開端,就能預知它的後果,執不變之道應對變化元常、複雜多端、形形色色的具體事物就是術。
[還有一種說法:專殺生之大權,能打通堵塞的渠道,有衡量輕重緩急的能力,準确地評論得與失,能使遠近,真假無法隐藏地呈現在君主面前就是術。
]
劉向《說苑》中說:“順從君主的命令,也确實有利于君主就是順。
[又說:君主命令正确,臣下因而服從就是順。
]順從君主的命令,卻對君主不利就是谀。
[又說:該說時不說是隐,該勸阻時不去勸阻就是谀。
還說:君主不正确而臣下順從就是逆。
]違背君主的命令,卻對君主有利就是忠。
[還說:
把财物分給别人就是惠,用善來教誨别人就是忠。
荀子說:用高尚的德行遮護君主并能感化他,這是最大的忠;用自己的品德彌補君主品德的缺失是次忠;以正确的意見勸谏君主不正确的做法,激怒君主是下忠。
]違背君吏的命令而且不利于君主的就是亂。
[還說:獎賞沒有功績的人也是亂。
]君主有錯誤,而且即将危脅到國家根本利益,這時能暢所欲言,陳述已見,君主采納,便留下來繼續為官,不采納便辭職回家,這是谏臣。
采納自己的意見沒便罷,不采納自己的意見,便以死明志,這是淨臣。
能率領群臣向君主進谏,解除國家的禍患,這是輔臣。
違抗君主錯誤的命令,改變君主的行事,使國家從危難中安定下來,消除了君主的恥辱,這是弼臣。
”[所以說谏、诤、輔、弼之臣才是國家的忠臣,明主的财富。
]
《莊子》說:“什麼都不管,一味求進就是佞,觀察君主的好惡然後說話就是谄。
說話不分别是非一味順從就是谀。
好說别人的壞話就是讒。
假裝稱譽别人,而實際上希望别人倒黴叫慝。
不分善惡,兩者兼容,都表現出和顔悅色的樣子,暗中卻盜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叫險。
”古語說:“用可行的方法補救不可行的方法就叫和。
無論對自己喜歡的還是憎惡的,一概不表示反對意見就叫同。
用賢者取代賢者就叫奪。
用不賢者取代賢者就叫伐。
法令本來寬緩,可是定罪卻很苛刻就叫暴。
把好的東西都竊為已有就叫盜。
自己有罪惡卻不知改過就叫虐。
态度恭敬卻不合于禮數就叫野。
有禁令也不停止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叫逆。
[又有一種說法,态度恭敬卻不合于禮數就叫逆。
還說:有令不行就叫障。
]禁止錯誤的,樹立正确的就叫法。
明知是善事偏偏不去做叫狂。
明知做了壞事卻不想改正就是惑。
”姜太公說:“斂取天下珠寶、玉石、美女、金銀、彩緞就叫殘。
收用暴虐的官吏,濫殺無罪的人,完全不按法度就叫賊。
”[《莊子》說:“離間親戚朋友就叫賊。
”荀子說:“不體恤國君的榮辱,不體恤國家的得失,苟合取容,拿國家的俸祿供養自己的朋友,就是國家的盜賊。
”]賢人不來報效朝廷就叫蔽。
忠臣不來報效朝廷就是塞。
表面上選擇仁愛而實際上違背仁愛就叫虛僞。
不以誠心對待臣子卻指望臣子以誠心侍奉自己就叫愚蠢。
從渾沌的狀态中分離出來成為人就是性。
秉受天地之性叫命。
凡是人都有金木水火土五種秉性,但不同地域的人卻有剛、柔、緩、急、音、聲的差别,這是與水土之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