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
既己享受上帝的福佑,還要延及他的子孫。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而如今你所喜好的,是沉溺在音裡了啊。
鄭音太濫,會使人的心志惑亂;宋音安逸閑适,使人心志沉溺,難于振作;衛音急促,使人心志煩燥;齊音狂做偏邪,使人心志驕恣。
這四國之音都會令人沉溺美色,有害于品德。
所以祭祀大禮時不用它們。
這就是樂與音的區别。
”[董仲舒說:“古代還沒有制禮作樂的時代,便使用先王傳下古樂中适合當時的,用來深入教育化導百姓。
教化百姓的目的達到之後才制禮作樂。
所謂樂,就是樂于聖人之德。
所以國風淫俗,都是由于所配的管弦等樂調啊。
”《樂書》上說:“懂得聲卻不懂得音的是禽獸。
懂得音而不懂得樂的是普通百姓。
隻有君子才能懂得樂。
”
所以考察聲便能懂得音;考察音便能懂得樂;考察樂便能懂得政治。
懂得了樂和政治,那治理國家的大道理也就完備了。
這又是聲和音的區别。
]
有人又說:“音與樂的問題我已經聽你講明白了,請問儀和禮相同嗎?”
趙子回答說:過去趙簡子向太叔詢問揖讓和應酬賓客的禮節,太叔回答說:
“你問的是儀而不是禮。
我曾聽過去鄭國大夫子産說過,禮是天之經、地之義,百姓所必須遵循的準則。
天地之常經,百姓确實是當作法則來對待的。
以天的光明日月星辰為法則;依地陰陽剛柔之性來行事。
生成陰陽風雨晦明六氣,運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散發酸鹹辛甘苦五味,化作青黃赤白輝五色,顯現為宮商角徽羽五聲。
六氣、五行、五色、五味、五聲一旦過度失正,就會産生昏亂,百姓因而迷失其本性。
所以制禮來承持民之本性。
人有好惡喜怒哀樂,這都生于六氣,所以要研究六氣而制禮,以約束這好惡喜怒哀樂六種心志。
哀表現為哭泣,樂表現為歌舞,喜表現為施舍,怒表現為争鬥。
哀樂不失其常才能與天地六氣協調,才能長久。
所以如果人能屈能伸來順從禮的規定就可以稱他為成人了。
”
有人又問:“但是究竟什麼是儀呢?”趙子回答說:供養國中人才并教給他們六儀:祭祀時的儀容要肅穆、正大;接待賓客時的儀容要莊重恭敬;在朝廷時的儀容要威儀整齊、多而不亂;在喪禮上的儀容要悲哀疲憊;軍隊的容儀要果斷剛毅;車馬的容儀要壯盛整齊。
這就是禮和儀的區别。
界定名稱的弊端在過于摳字眼。
假如沒有這種弊端,那麼界定名稱的方法就是一種好方法。
結論: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把學派分為九流,其中第九就是雜家。
他說雜家兼取儒墨二家之長,融彙名法于一家之說。
傅玄曾用九品論人,其第九品是雜才,長于諷谏論辯。
由此看來,雜取各家之說的好處,古代人就知道了。
所以我們此篇文章,用雜家思想闡明道理,叙述史事,目的是為對将來的君子能有所啟發。
【按語】
孔子曾說:“必也正名乎。
”正名就是把名實脫節、名實錯位的混亂狀況匡正過來。
王安石說:“名實已明,則天下之理得矣。
”也就是說,隻要把名實的關系理順了,便一切都擺正了。
因此可以說,許多不合理的問題,都是由于名實不副造成的。
從小的方面說,假冒僞劣産品的坑人害人便是最好的例證。
喝茅台酒卻中了毒,原來是二鍋頭加敵敵畏兌成的。
買紅塔山香煙,結果是劣質煙昌充的。
這都是名實不副的例子。
從大的方面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可是對公仆不滿意,卻無法罷免他。
官員自稱公仆,卻在主人頭上做威做福。
這也是名實不副造成的。
因此理順名實關系是匡正社會混亂狀況的首要問題。
而名,又是理順這種關系的前提。
有了大家普遍認同的名之後,便可循名貴實。
考察評論某人、某事,便有了可以依據的标準。
小到産品質量是否合格,如規定達到什麼标準便可稱為名牌,以防消費者上當受騙。
大到國家政治,如領導幹部的級别與其職責、權限、待遇的标準,就可避免他們渎職、越權和腐化。
總之,名是事物的規約性,切勿等閑視之。
當然,莊子曾說:“名者,實之賓也。
”在重視名的同時,更要注重實,切勿讓虛名給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