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一 齊策四 齊宣王見顔斶

首頁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顔斶運用辨證思維,說明了貴賤、上下、君臣之間相互依靠、襯托、轉化的辨證關系,也運用此思維,說出了自己反樸歸真、尋求人的生命的本真意義的思考和實踐。

    他在對話中的語言藝術和所揭示的真理,值得千古流傳。

     齊宣王見顔斶,曰:“前!”亦曰:“王前!”宣王不悅。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

    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

    ”王曰:“有說乎?”?曰:“有。

    ”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镒。

    ’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宣默然不悅。

     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鐘,萬石?。

    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知并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

    求萬物不備具,而百無不親附。

    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闾裡,士之賤也,亦甚矣!” 對曰:“不然。

    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

    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

    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下。

    及湯之時,諸侯三千。

    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

    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闾裡,安可得而有乎哉? 是故《易傳》不雲乎。

    ’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

    據慢驕奢,則兇從之。

    是故無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

    ’故曰:‘矜功不立,虛願不至。

    ’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

    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于天下者,無有。

    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于後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

    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

    無端者,事之本也。

    ’夫上見其原,下通其流,至聖人明學,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谷,是其賤必本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傳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願請受為弟子。

    且顔先生與寡人遊,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

    ” 顔斶辭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

    士生乎鄙野,選而祿焉,非不貴也,然形神不全。

    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也。

    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則再拜辭去也。

     ?知足矣,歸反于樸,則終身不辱也。

     【譯文】 齊宣王召見顔斶喊道:“顔斶你上前。

    ”顔斶也叫道:“大王您上前。

    ”齊宣王滿臉不悅。

    左右臣都責備顔斶:“大王是一國之君,而你顔斶,隻是區區一介臣民,大王喚你上前,你也喚大王上前,這樣做成何體統?”顔斶說:“如果我上前,那是貪慕權勢,而大王過來則是謙恭待士。

    與其讓我蒙受趨炎附勢的惡名,倒不如讓大王獲取禮賢下士的美譽。

    ”齊宣王怒形于色,斥道:“究竟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顔不卑不亢回答說:“自然是士人尊貴,而王者并不尊貴?”齊王問:“這話怎麼講?”答道:“以前秦國征伐齊國,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墳墓周圍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處死,決不寬赦!’又下令:‘能取得齊王首級的,封侯萬戶,賞以千金。

    ’由此看來,活國君的頭顱,比不上死賢士的墳墓。

    ”宣王啞口無言,内心極不高興。

     左右侍臣都叫道:“顔斶,顔斶!大王據千乘之國,重視禮樂,四方仁義辯智之士,仰慕大王聖德,莫不争相投奔效勞;四海之内,莫不臣服;萬物齊備,百姓心服。

    而即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