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二 齊策五 蘇秦說齊闵王

首頁
    侯相互借重而相互牽制,并且對峙的時日還很長,如果哪個國家能夠按兵不動,後發制人,同時善于轉嫁仇怨,隐去用兵的真實意圖,假正義之名以伐無道,那麼兼并諸侯取得天下便能指日可待。

    掌握諸侯的國情,明了天下的地理形勢,不結盟,不互相扣留人質,關系會更牢固;不急躁冒進,事情會進展的更為順利。

    一起共事能堅守承諾,一起受害而不相互埋怨,彼此都強大了就越發親近。

    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在于形勢令他們憂患相同、利害一緻。

    有什麼事實可作佐證呢?早先,齊、燕兩國在桓曲交戰,燕兵敗北,十萬兵衆匹馬無歸。

    胡人乘勢襲擊燕國樓煩等地,擄掠牛馬。

    那胡人與齊國,非親非故,又沒有訂立什麼盟約,卻竭力配合齊國,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他們憂患相同、利害相關呀!以此可見,聯合形勢相同的國家就可以最大程度地獲取利益,後發制人可使諸侯歸附并加以役使。

     “所以英明的君主和有遠見卓識的相國,假如緻力于王霸之業,就不要把使用武力擺在首位。

    戰争既耗損國力,又滋擾民生。

    國家的元氣遭到損耗,便再也無力号令諸侯。

    戰争對國家的損耗是顯而易見的。

    士人聽說将有戰事,便捐獻财産,以充軍用,而商人就運送酒肉糧食以犒勞戰士,長官讓人拆下車轅當柴燒,殺牛設宴款待軍兵。

    其實這些都是坑民害國的做法。

    國人祈禱,君王設祭,大城小縣皆設神廟,凡有市場的城邑無不停業為戰争服役,其實這是虛耗國家的做法。

     決戰之地,屍橫滿地,哀鴻遍野,人們扶着受傷的将士,表面看來将士立功,國家取得了戰争的勝利,而實際上,資财損耗之多,國人痛哭之慘,足以令國君憂心如焚。

    陣亡将士的家屬為安葬父兄而傾盡家财,負傷将士也耗盡積儲以求醫問藥,那些僥幸全身而回的軍人,在家中大擺筵席以示慶賀,花費也不在少數。

    所以戰争使人民耗費的錢帛,十年耕種所得的收獲也難以抵償。

    軍隊出戰,矛戟弓弩,車馬刀矢,損失大半,再加上被人盜竊藏匿所造成的損失,也是十年耕種無法抵償的。

    國家負擔這兩筆費用,已是力竭筋疲,哪裡還能對諸侯施以号令呢?攻城拔地之時,百姓作為後方支援,替士兵縫補破爛的戰衣,運輸攻城的器械,頭上頂着禾草,挖掘地道,為徭役所累。

    将軍顧不上士兵勞累,日夜督戰,數月能攻下城池就算很快了。

    将士疲弊,連下三城,相信再沒有餘力戰勝敵人。

     因此說,明君賢相圖謀天下,并不把使用武力置諸首位。

    曆史上是有先例的。

    過去,智伯攻滅範、中行氏,接着麾兵西向,圍攻晉陽,吞并兩國,又逼得趙襄子走投無路,兵威可謂盛極一時。

    然而後來智伯卻落得身死國亡的下場,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什麼緣故呢?是由于智伯挑起禍端,滅亡之禍威脅到韓、魏二君的緣故。

    從前,中山國調動全國之兵,迎擊燕、趙兩國,敗趙兵于南方的長子,破燕軍于國境之内,并殺掉其領兵的大将。

    那中山隻是個千乘小國,與兩個萬乘大強國同時為敵,連續取得兩次決定性的大捷,成為用兵的典範。

    然而這樣善戰之國終不免滅亡,以緻國君奔齊為臣,原因何在?是因為它不考慮戰争的禍患,接連不斷地發生戰争。

    由此看來,戰争的弊端在史書上是很多的。

     “如今稱得上善于用兵的人,屢戰屢勝,攻則取,守則固,天下人給予高度頌揚,而舉國上下莫不倚之若長城,其實這并非是國家的好事。

    臣聽說戰争取得大捷,士卒傷亡慘重,百姓因防務而疲憊不堪,城郭也會損毀得面目全非。

    兵死于戰,民疲于内,城郭破敗,國君是不會高興的。

    以箭靶為喻,它并沒有與人結怨,可是人人都會以強弓硬弩對待它,射中的就高興,沒有射中的則會滿面羞慚,不論老少尊卑,皆以一射為快。

    原因何在?是人們厭惡讓人看出自己不會射箭。

    現在有的國家屢戰屢勝不可攻拔,這不僅僅是示人以難,同時還妨害到别國的利益,别國的敵視情緒也就更重了。

    像這樣既勞累百姓、損耗國家,又成為衆矢之的之事,聖明的國君是不會幹的。

     有遠見卓識的明君賢相也不會妄動刀兵,以緻于損兵折将,大傷元氣。

    明君賢相,總是力求不施攻伐而臣服諸侯,以謙恭辭讓獲得更多的财貨土地。

    因為明君之于戰事,不動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