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的北邊,楚國怎能沒有危險呢?況且那合縱聯盟,隻不過是聯合了一群弱國,去進攻最強的秦國。
以弱國去進攻強國,不估量強敵便輕易作戰,緻使國家貧弱而又經常發動戰争,這是危險的做法,我聽說:兵力不夠,切勿挑戰;糧食不足,切勿持久。
那些主張合縱聯盟的人,誇誇其談,巧言辯說,贊揚人主的節操和品行,隻談好處,不談禍害,一旦楚國大禍臨頭,就措手不及了,所以希望大家要深思熟慮。
秦國西有巴、蜀用船運糧,自汶山起錨,并船而行,順長江而下,到楚都有3000多裡,用船運兵,一船載50人,和運3月糧食的運糧船同行,浮水而下,一日行300多裡,路程雖長,卻不費車馬之勞,不到10天,就到達?關,與楚軍對峙;?關為之驚動,因而自竟陵以東,隻有守衛之力,黔中、巫郡都會不為大王所有了。
秦國又出兵武關,向南進攻,則楚國的北部交通被切斷,秦軍攻楚,三月之内形勢将十分危急,而楚國等諸侯的援軍,要在半年之後才到,這将無濟于事。
依靠弱國的救援,忘記強秦迫在眉睫的禍患,這就是我為大王所擔憂的。
再說,大王曾與吳國交戰,五戰三勝滅亡其國,但您的兵卒已盡,又遠守新得之城,人民深受其苦,我聽說:進攻強大的敵人則易遭到危險;人民疲憊窮困,則易抱怨君主。
追求易受危難的功業,而違背強秦的意願,我暗自為大王感到危險。
至于秦國之所以15年不出兵函谷關進攻諸侯,是因為它有吞并諸侯的野心,楚國曾與秦國交戰,戰于漢中,楚國被打敗,通侯、執圭以上官爵死了的有70多人,終究失掉了漢中。
楚王于是大怒,出兵襲秦,戰于藍田,又遭失敗。
這就是所謂‘兩虎相鬥’啊!秦國和楚國互相削弱,韓、魏兩國卻保存實力,乘機進攻楚國的後方。
出謀劃策是沒有比這再錯誤的了,希望大王要深思熟慮。
而若秦楚結盟後,秦國出兵進攻衛國的陽晉,必定卡住諸侯的交通要道,大王全力進攻宋國,不到數月,就可以滅宋,若再繼續東進,泗上十二諸侯就全為大王所有了。
在諸侯中堅持合縱聯盟的蘇秦,被封為武安君,出任燕相,暗地裡與燕王合謀進攻齊國,瓜分齊國。
他假裝在燕國獲罪,逃到齊國,過了兩年,事機不密,陰謀敗露,齊王氣憤,便車裂了蘇秦,一貫靠着欺詐诓騙、反複無常的蘇秦,想要圖謀左右天下,統一諸侯,這明顯是不可能成功的。
現在,秦、楚兩國接壤,本來是友好的國家。
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勸告,我可以讓秦太子做楚國的人質,讓楚太子做秦國的人質,讓秦女做大王侍奉灑掃之妾,并獻出萬戶大邑,作為大王的湯沐邑,從此秦、楚兩國永結為兄弟之邦,互不侵犯,如果真是這樣,我認為沒有比這更有利于楚國的了。
所以秦王派我出使貴國,呈獻國書,敬侯您的決定。
”
楚王說:“楚國地處窮鄉僻壤,靠近東海之濱。
我年幼無知,不懂得國家的長遠大計。
現在承蒙貴賓的英明教導,我完全接受您的高見,把國事委托給您,參加連橫陣線。
”于是他派出使車百輛,将駭雞犀角、夜光寶璧獻給了秦王。
【評析】
張儀是個無所不用其極、心腸較為歹毒的說客,所以他的遊說,大多以勢壓人、威逼利誘、恐吓敲詐。
威逼是為了拆散合縱聯盟、強迫楚國放棄與秦國敵對的外交政策,利誘是為了樹立連橫同盟、拉攏楚國加入連橫戰線、侍奉秦國。
雖然張儀是在紙上談兵、用語言說出秦國伐楚的軍事部署,但武力的威懾、軍隊的逼近、戰争的硝煙,仿佛已近在眼前,構成了談判、交涉時的巨大籌碼,足以引起楚王的恐懼,最終迫使楚國就範的,實際上就是這種語言背後的暴力威脅。
在用暴力威脅的同時,張儀批駁了一番論敵,指出了蘇秦人格上的缺陷,借此污損敵人。
并指出了合縱戰略的緻命弱點:用弱國去進攻強國,會使弱國越來越弱。
對領軍人物和戰略觀點的批判,使合縱戰略成為無根之木。
其實暴力威脅和批駁合縱都是在“破”,如果僅有“破”而沒有“立”,那麼對方就看不到出路,就不能真正就範自己的意圖。
所以張儀在一整段“破”之後,開始了“立”,指出了連橫事秦的衆多好處,誘之以利,使楚王看到了放棄合縱、改用連橫的光明前程。
于是很快就被張儀說服了。
“福兮禍所伏”,以利誘之,實質上是以利害之。
楚國的亡國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