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四 楚策一 威王問于莫敖子華

首頁
    貌不揚,而有柱國之才;平定了白公之亂,使楚國得以安定,發揚了先君的遺德,影響到方城之外,四境諸侯都不敢來犯,使楚國的威名在諸侯中未受損傷。

    在這個時候,諸侯都不敢出兵南侵,葉公子高的封地有六百畛的土地,所以,我說的那個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祿,而憂慮國家安危的,就是葉公子高。

     從前,吳、楚兩國在柏舉交戰,雙方對壘,士卒已經短兵相接。

    莫敖大心拉着駕車戰士的手,望着他們說:‘唉!唉!楚國亡國的日子就要到了,我要深入吳軍,你們如果能打倒一個敵人,助我一臂之力,我們楚國也許還不至于滅亡!’所以,我說的那個不怕斷頭,不怕剖腹,視死如歸,不顧個人利益,而憂慮國家安危的,就是莫敖大心。

     從前,吳、楚兩國在柏舉交戰,吳軍連攻三次,攻入楚都,楚君逃亡,大夫跟随,百姓流離失所,棼冒勃蘇說:‘我如果身披铠甲,手執武器與強敵作戰,不幸戰死,其作用也隻像一個普通士卒而已,還不如向諸侯去求援。

    ’于是,他背着幹糧秘密出發,越過高山峻嶺,渡過深水溪谷,鞋子穿爛了,腳掌磨破了,褲子破了,露出了膝蓋;走了7天,到了秦王的朝廷,踮着腳跟翹望,希望得到秦王的幫助;日夜哭泣,希望得到秦王的同情。

    經過7晝夜,也未能面告秦王。

    他就這樣,滴水不進,以緻頭昏眼花,氣絕暈倒,不省人事。

    秦王知道後來不及系好衣帽就跑來看他,左手捧着他的頭,右手給他灌水,勃蘇才慢慢蘇醒過來,秦王親自問他:‘你是什麼人?’棼冒勃蘇回答說:‘我不是别人,是楚王派來的因不死于國難新獲罪的棼冒勃蘇。

    吳、越兩國現在柏舉交戰,吳國連攻三次,進入楚都,楚君逃亡,大夫跟随,百姓流離失所。

    敝國君王特派我來報告楚國面臨的亡國大禍,并且請求援救。

    ’秦王一再要他起身,他一直不起。

    秦王說:‘我聽說,萬乘大國的君王,如果得罪了志士,國家就會危險,如今就是這樣。

    ’于是,秦王派出戰車千輛,兵士萬人,讓公子滿和公子虎帶領,出邊關,向東挺進,與吳軍戰于濁水之上,大敗吳軍,又聽說還在遂浦作戰。

    所以,我說的那個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而憂慮國家安危的,就是棼冒勃蘇。

     吳、楚兩國在柏舉交戰,吳國連攻三關,攻入楚都,楚君逃亡,大夫跟随,百姓流離失所,楚臣蒙谷在宮唐與吳軍遭遇,這時楚王生死未蔔,蒙谷撇開吳軍跑到楚都,說:‘如果有孤子可以繼位,楚國大概可難免遭滅亡。

    ’于是,他來到楚宮,背上楚國法律離次大典,乘船浮遊于江上,逃到雲、夢地區。

    以後楚昭王返回楚都,百官無法可依,百姓混亂;蒙谷獻出了離次大典,百官便有法可依,百姓得以治理。

    相形之下,蒙谷立了大功,等于使楚國得以保全。

    于是,楚王封他為執纒,給他封田600畛。

    蒙谷生氣地說:‘我并不是一般貪圖爵祿的大臣,我是憂慮國家安危的大臣;國家平安無事,我難道會去憂慮個人有無官做嗎!’于是他隐居磨山之中,至今仍無爵祿。

    所以,我說的那個既不追求爵位,也不追求俸祿,而憂慮國家安危的,就是蒙谷啊!” 楚王歎息道:“這些都是古人,現在還有這樣的人嗎?”莫敖子華回答說:“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女子,楚國的人便少吃飯,使自己的腰都細起來,以緻要扶着東西才能起立,雖然想吃東西,但總是忍着餓不吃,這樣餓下去,就有死的危險,可是人們無所畏懼。

    我聽說:‘國君喜好射箭,大臣也會去學習射箭。

    ’大王您隻是不喜好賢臣而已,如果真是喜好賢臣,上述這五種賢臣,都是可以被大王羅緻來的。

    ” 【評析】 謀略之學實際上教人一些政治上的樸素真理。

    忠臣的公而忘私、剛烈節義是一個國家最為需要的。

    而作為最高領袖,一定要好忠臣如好色,栽培、重用忠臣。

    有了幾個毫無私心、敢為國捐軀的忠臣,則國家的安全和興旺就可放心了。

    可惜這樣樸素的真理,真正能遵循的統治者實際上也并不多。

    所以官場上經常是貪官污吏大行其道、忠良遭陷、忠臣遭貶。

     莫敖子華用包含強烈感情的語言、鮮明生動的案例故事,描述了忠臣的典型形象和光輝事迹,也揭示了國君喜好忠臣、才能羅緻忠臣的道理。

    其雄辯洋洋灑灑、氣勢宏偉,用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和故事直接打動聽衆,包含感情,顯得非常的感人。

    這種飽含感情的案例描述法,我們在論辯中應該多加運用。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