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卷 死戰

首頁
    凡敵人強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須置之死地①,告令三軍,示不獲已。

    殺牛燔車,以享戰士,燒棄糧食,填夷井竈,焚舟破釜,絕去其生慮,則必勝。

    法曰:“必死則生。

    ”② 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項梁④軍,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

    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馀為将,張耳為相,兵敗皆走入巨鹿城。

    章邯令王離⑤、涉間⑥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⑦而輸之粟。

    楚懷王以宋義⑧為上将,項羽⑨為次将,範增⑩為裨将,救趙。

    諸别将皆屬焉。

    宋義行至安陽⑾,留四十餘日不進,遣其子宋襄相齊,自送之無鹽⑿,飲酒高會。

    項羽曰:“今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内而專諸将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項羽晨朝宋義,即其帳中,斬之,下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王陰令羽誅之。

    ”是時,諸将皆懾服,莫敢支吾⒀,皆曰:“首立楚者,将軍家也。

    今将軍誅叛亂。

    ”即共立羽為假上将軍⒁。

    使人追宋義子襄,及之齊,殺之。

    使桓楚⒂報命于楚懷王,因命項羽為上将軍。

    當陽君、蒲将軍皆屬焉。

    項羽以殺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乃遣當陽君、蒲将軍率二萬衆渡河⒃救巨鹿。

    戰少利⒄,陳馀複請兵,項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⒅,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還心。

    〔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及〕楚兵擊秦軍,諸将皆從壁上觀。

    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地,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于是,大破秦軍。

    ⒆ ①死地:《孫子兵法》術語。

    意即迅速奮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隻有死亡的地區,叫做“死地”。

     ②必死則生:語出《吳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

    秦末,曾率兵鎮壓過陳勝、項梁領導的起義軍。

    後在巨鹿兵敗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

    楚漢戰争中,被劉邦圍攻,兵敗而自殺。

     ④項梁:馬本及唐本皆誤作“項良”,今從汪本。

    項梁,秦末起義軍領袖之一。

    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楚國貴族出身,楚将項燕之子。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響應陳勝起義,與其侄項羽率兵八千于吳(今江蘇蘇州)起義。

    陳勝失敗後,他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梁自号武信君。

    後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北)與秦軍作戰中戰死。

     ⑤王離:秦将王翦之孫。

     ⑥涉間: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涉澗”,今據史校改。

     ⑦甬道:謂兩旁築有牆坦的通道,以保證運輸的安全。

     ⑧宋義:故楚令尹。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從項梁起義。

    後楚懷王熊心以其為上将軍,号卿子冠軍。

    率軍北上救趙時滞留安陽不進,為項羽所殺。

     ⑨項羽:名籍,字羽。

    秦末從叔父項梁起義。

    梁戰死後,他與宋義等率軍北上救趙,于安陽殺死宋義,被楚懷王任為上将軍,率軍北進于巨鹿打敗秦軍主力。

    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

    後在楚漢戰争中,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劉邦擊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殺身死。

     ⑩範增:項羽謀士。

    參加秦末農民起義時,年已七十,初從項梁,後佐項羽,頗有謀略,被羽尊為亞父。

    他屢勸項羽殺掉劉邦,未被采納。

    後因劉邦施反間計,為項羽懷疑而忿離死于歸鄉途中。

     ⑾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