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與敵戰,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陣,法令已行,奇兵已設,要當割棄性命而戰,則勝。若為将臨陣畏怯,欲要生,反為所殺。法曰:“幸生則死。”①
春秋時,楚子伐鄭,晉師救之,與戰于敖、鄗②之間。晉趙嬰齊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敗而先濟,故将士懈,卒不可勝。④
①幸生則死:語出《吳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後有“若高”二字,顯系衍文,故據史删。
③趙嬰齊:晉軍中軍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有利地形已為我軍占領,參戰部隊已經進入陣地,軍法号令已經通行無阻,奇襲分隊已經部署停當,那麼,此時最為關鍵的就是全軍将士要舍生忘死地去戰鬥,這樣就能取得勝利。倘若将領臨陣畏敵怯戰,企圖僥幸活命,反而會被敵人所殺。誠如兵法所說:“僥幸求生的,反而會被殺死。”
春秋時期,楚王率軍進攻鄭國,晉國派兵援救鄭國,與楚軍交戰于敖、鄗之間。晉軍的中軍大夫趙嬰齊讓他的部隊預先在黃河邊上準備好了渡船,打算敗仗以後先過河逃跑。因此,嚴重瓦解将士的鬥志,緻使晉軍最終沒有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