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與敵戰,若敵衆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法曰:“知難而退。”①
三國魏将曹爽②伐蜀,司馬昭③同行出駱谷④,次于興勢⑤。蜀将王平⑥乘夜襲擊,昭令堅卧不動,平退。昭謂諸将曰:“費祎⑦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急旋軍,以為後圖。”爽等遂退,祎果馳兵趨三嶺⑧争險,爽等潛師越險,乃得過。⑨
①知難而退: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引自《軍志》;又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孫。字昭伯。魏明帝時,官至武衛将軍。明帝病重之時,拜其為大将軍,假節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司馬懿受遺诏同輔齊王曹芳。後因與司馬懿争權被殺。
③司馬昭:馬本及各本皆作“司馬懿”,顯誤,據《晉書·宣帝紀》和《三國志》之《魏書·三少帝紀》、《魏書·曹爽傳》、《蜀書·後主傳》、《蜀書·王平傳》等書記載,此次曹爽率軍伐蜀,不但皆無“司馬懿同行”之說,相反,卻稱司馬懿對此次攻蜀始終持勸阻态度,但結果是“止之,不可”(見《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曹爽傳》:“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據《晉書·文帝紀》載稱:“大将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馬昭)為征蜀将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于興勢。”可見,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馬懿,而是懿子司吳昭。故據《晉書·文帝紀》校改。
④駱谷:狹谷名。位于今陝西周至縣西南,谷長四百餘裡,地勢險要,是關中通往漢中的交通要道。
⑤興勢: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興元”,今據史校改。興勢,即興勢山,位于今陝西洋縣北。
⑥王平:蜀将。馬本及各本作“王琳”,《晉書·文帝紀》作“王林”,皆誤。今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和《資治通鑒·魏紀六》校改。
⑦費祎:蜀将。江夏鄳縣(今河南信陽東北)人,字文偉。蜀後主時,任黃門侍郎,為諸葛亮所推重,拜為參軍、司馬。亮卒,祎為後軍師。蔣琬秉政後,祎任大将軍,錄尚書事。
⑧三嶺:即沈嶺、衙嶺、分水嶺。均在今陝西周至西南之駱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文帝紀》。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軍兵多、我軍兵少,且地形條件對我不利,在單憑兵力不能與敵争勝的情況下,就應當立即撤退以避開敵人,這樣就可以保全我軍實力安然無損。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确知敵人難以戰勝,就應及時撤退以保存實力。”
三國時期,魏國大将軍曹爽奉命率軍讨伐蜀國,司馬昭為征蜀将軍而随同前往,穿越駱谷後,進駐于興勢山。蜀将王平率兵乘夜偷襲魏軍,司馬昭命令所屬部隊堅守不動,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馬昭提出建議說:“蜀國大将軍費祎如果占據險要地形進行防守,我們前進卻得不到交戰的機會,強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因此,應當急速撤軍,以後再作良圖。”曹爽聽後,下令魏軍撤退。蜀将費祎果然領兵迅速搶占了三嶺險要地形,曹爽等人率軍偷偷越過險阻,才得以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