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與敵戰,營壘相遠,勢力相均,可輕騎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軍可破。若敵用此謀,我不可以全氣擊之。法曰:“〔敵〕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①十六國②,姚襄③據黃落④,苻生⑤遣将苻黃眉⑥、鄧羌⑦等率步騎〔萬五千〕讨襄。襄深溝高壘,固守不戰。鄧羌曰:“襄性剛愎,易以撓動。若長驅一行,直壓其壘,襄必忿而出戰,可一戰而擒也。”黃眉從之,遣羌率騎三千軍于壘門,襄怒,盡銳出戰。羌僞不勝,率騎而退,襄追之于三原⑧,羌回〔騎〕拒襄,〔俄〕而黃眉至,大戰,斬之,〔盡〕俘其衆,〔黃眉等振旅⑨而歸。〕⑩
①敵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②十六國:西晉末年,各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乘各族人民起義之機,紛紛起兵建立政權,從西晉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匈奴族劉淵稱王,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統一北方的135年間,各族統治者先後在北方和巴蜀建立政權,主要有:成漢、二趙(前、後)、三秦(前、後、西)、四燕(前、後、南、北)、五涼(前、後、南、北、西)和夏十六國,史稱此時期為“十六國時期”。另有冉魏、西燕和代(北魏前身)不包括在内。
③姚襄: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五子。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字景國。東晉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其父死,他率衆歸附東晉,駐谯城(今河南夏邑北)。次年叛晉,進屯盱眙(今江蘇盱眙北),自稱大将軍、大單于。後移駐許昌(今河南許昌東),欲謀取關中。晉升平元年(公元357年)被前秦苻黃眉所殺。
④黃落:即黃落鎮,亦稱“黃堡鎮”,位于今陝西銅川西南。
⑤苻生:前秦苻健的第三子,字子長。東晉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健卒,苻生即帝位,改元壽光。在位二年,為苻堅所殺。
⑥苻黃眉:前秦苻健之兄子,初仕健為衛大将軍。苻生即位後,封廣平王。後因謀殺苻生事洩被殺。
⑦鄧羌: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鄧差”,今據史校改。鄧羌,前秦将領,苻生時任建節将軍,苻堅時任車騎将軍。
⑧三原:地名。位于今陝西淳化東北。
⑨振旅:謂整隊而還。
⑩本篇史例出自《晉書·苻生記》。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在雙方營壘相距較遠,兵力對比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可以派遣輕裝騎兵前往敵營挑戰,同時設伏兵等待敵人來攻而襲擊它。這樣,敵人便可以被打敗。倘若敵人也使用這種計謀引誘我時,我不可以出動全部兵力去追擊它。誠如兵法所說:“敵人離我很遠而又前來挑戰,是企圖誘我貿然輕進而上當。”
十六國時期,後秦将領姚襄率軍進占黃落鎮,前秦帝苻生派遣苻黃眉、鄧羌等将率領步騎兵讨伐姚襄。姚襄憑據深溝高壘而堅守不戰。鄧羌向苻黃眉建議說:“姚襄性格倔強自負,容易被挑動。我們如果長驅疾進,直迫其營壘,姚襄必定忿怒而出戰,這樣便可一戰而活捉他。”苻黃眉聽後采納了這個建議。于是,派遣鄧羌率領三千騎兵直迫于姚襄軍營門前。姚襄為此大怒,率領其全部精銳部隊出營交戰。鄧羌僞裝戰敗而引軍後退,姚襄揮軍追到三原,這時鄧羌突然回軍拒戰,苻黃眉率領大軍也恰好趕到,與姚襄軍展開激戰,一舉擊斬了姚襄,全部俘獲了他的部隊,苻黃眉等将整頓隊伍,凱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