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卷 避戰

首頁
凡戰,若敵強我弱,敵初來氣銳,且當避之,伺其疲敝而擊之,則勝。法曰:“避其銳氣,擊其情歸。”①

    漢靈帝中平五年,涼州②賊王國③圍陳倉④,以皇甫嵩讨之。董卓請速進,嵩曰:“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衆必疲,疲而擊之,全勝之道也。”國攻之終不拔,其衆疲敝解去。嵩進兵追擊之。卓曰:“〔不可。兵法⑤〕,窮寇勿追,歸衆勿迫。〔今我追國,是迫歸衆,追窮寇也。〕”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也。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衆也。國衆且走,莫有鬥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追擊而破之。卓由是有慚色。⑥

    ①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

    ②涼州: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所置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甘肅省。東漢時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③王國:東漢漢陽(今甘肅天水西北)人。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起兵反漢,自号“合衆将軍”,為靜遂、馬騰等人共推為主,後在圍攻陳倉作戰中為皇甫嵩擊敗逃走而死。

    ④陳倉:縣名。治所在今陝西寶雞東,當關中、漢中之沖,向為兵争要地。

    ⑤兵法:這裡指《孫子兵法》。

    ⑥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

    【譯文】

    大凡作戰,如果敵人強大、我軍弱小,加之敵人初到士氣銳盛,我軍應當暫且避而不與其交戰,等待敵人疲憊困頓之時再進擊它,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要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而打擊其氣衰退歸之時。”

    東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涼州叛亂者王國率軍圍攻陳倉,朝廷命以皇甫嵩為左将軍率兵前往讨伐他。前将軍董卓建議盡快發動進攻,但皇甫嵩說:“百次作戰而百次取勝,也不如不經争戰而使敵人屈服為好,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以使自己不被敵人所戰勝,而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所戰勝的時機。陳倉雖然城小,但城防堅固且有準備,是不容易被攻克的。王國兵力雖強,但因攻城不下,其部隊必然疲憊松懈,乘其疲憊松懈之時再進擊之,這才是取得全勝之策。”王國久攻堅城不下,部衆已經疲憊不堪,終于解圍而逃。皇甫嵩下令進兵實施追擊,但董卓竟反對說:“不可以追擊。因為兵法上說了,對陷入絕境而拚死掙紮的'窮寇'不要追擊不舍,對保存實力而退回本國的'歸衆'不要過分逼迫。現在我們要追擊的王國部隊,正是逼迫的'歸衆',追擊的'窮寇'呀!”皇甫嵩反駁說:"你說的不對。開始我不主張出兵進擊,是為了避開敵人的銳氣;現在我們要追擊它,是等到了敵人力疲氣衰的時候。因此,我們所追擊的是疲困之師,而不是歸國之衆。況且王國在逃,兵無鬥志。

    我們以嚴整有序之軍所追擊的是潰亂之敵,并不是陷入絕境而拚死掙紮的'窮寇'。"于是,皇甫嵩獨自率軍實施猛烈追擊,結果大敗敵軍。董卓因此而有慚愧之色。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