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女兒的投資:一般來說,她對未來基因庫的貢獻,同另一位将其全部資源用于女兒身上的母親相比,會不會更大一些?偏向兒子的基因是會比偏向女兒的基因變得多起來,還是越來越少?費希爾證明,在正常情況下,最适宜的性比率是50∶50。
為了弄懂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具備一點有關決定性别的機理的知識。
在哺乳類動物中,遺傳上是這樣來決定性别的:所有卵子既能發育成雄性個體,也能發育成雌性個體。
決定性别的染色體的攜帶者是精子。
男性所制造的精子,其中一半生育女性,或稱為X精子;一半生育男性,或稱為Y精子。
兩種精子表面看上去沒有區别。
它們隻有一條染色體不同。
基因如要一個父親隻生女兒,該基因隻要他隻制造X精子就行了;而基因如要一個母親隻生女兒,該基因隻要讓她分泌一種選擇性的殺精子劑,或者使男性胎兒流産即可。
我們所要尋求的是一種同進化上的穩定策略(ESS)相等的東西,盡管在這裡,策略在更大的程度上說隻是一種比喻的講法(在《進犯行為》一章中我們已使用過這種比喻)。
實際上,個體是不能夠随意選擇自己子女的性别的。
但基因傾向于使個體生育一種性别的子女還是可能的。
如果我們假定這樣的基因,即傾向于不平均性比率的基因存在的話,它們在基因庫中會不會在數量上超過其等位基因,即傾向于平均性比率的基因?假定在上面提到的海象中出現了一個突變基因,而該突變基因有使做父母所生的大部分是女兒這種趨勢。
由于種群内不缺少雄性個體,因此不存在女兒尋找配偶的困難,制造女兒的基因從而能夠散布開來。
這樣,種群内的性比率也就開始向雌性個體過剩轉變。
從物種利益的觀點出發,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問題。
我們已經講過,因為隻要有幾個雄性個體就足以提供甚至一大批過剩的雌性個體所需要的精子。
因此,從表面上看來我們可以認為,制造女兒的基因不斷地擴散,直到性比率達到如此不平衡的程度,即剩下的少數幾個雄性個體搞得筋疲力盡才能勉強應付。
但是,試想那些生兒子的為數不多的父母,它們要享有多麼巨大的遺傳優勢!凡是生育一個兒子的個體,就會有極大的機會成為幾百個海象的祖父或祖母。
隻生女兒的個體能确保幾個外孫、外孫女是無疑的,但同那些專事生兒子的個體所擁有的那種遺傳上蔚為壯觀的前景相比,就要大為相形見绌了。
因此,生兒子的基因往往會變得多起來,而性比率的鐘擺就又會擺回來。
為簡便起見,我以鐘擺的擺動來說明問題。
實際上,鐘擺絕不會向雌性占絕對優勢的方向擺動那樣大的幅度。
因為性比率一旦出現不平衡,生兒子的這股自然選擇壓力就會開始把鐘擺推回去。
生育同等數目的兒女的策略,是一種進化上的穩定策略,就是說,凡偏離這一策略的基因就要遭受淨損失。
我的論述是以兒子的數目對女兒的數目為根據的,目的是為了使其簡單易懂。
但嚴格說來,應該根據親代投資的理論進行解釋,就是說以前面一章我們曾讨論過的方法,按親代一方必須提供的所有食物和其他資源來進行計算。
親代對兒子和女兒的投資應該均等。
在一般情況下,這意味着他們所生的兒子和女兒數目應該相等。
但是,假如對兒子和女兒的資源投資額不均等的話,那麼性比率出現同樣程度的不均衡在進化上可以是穩定的。
就海象而言,生女兒同生兒子的比例是3∶1,而對每個兒子投資的食物和其他資源卻是三倍于每個女兒,借以使每個兒子成為超群的雄性,這種策略可能是穩定的。
把更多的食物投資在兒子身上,使他既大又強壯,親代就可能使之有更多的機會赢得“妻妾”這個最高獎賞。
但這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通常的情況是,在每個兒子身上的投資同在每個女兒身上的投資數量大緻相等,而性比率從數量上說一般也是1∶1。
因此,一個普通的基因在世代更疊的漫長旅程中,大約要花一半的時間寄居于雄性個體中,另一半時間則寄居于雌性個體中。
基因的某些影響隻在一種性别的個體中表現出來。
這些影響稱為性限制基因影響(sex-1imitedgeneeffects)。
控制陰莖長度的基因僅在雄性個體中表現出它的影響,但它也存在于雌性個體中,而且可能對雌性個體産生完全不同的影響。
認為男性不能從其母體繼承形成長陰莖的趨勢是毫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