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兩性戰争 · 3

首頁
    己基因的任何雄性個體,一想到必須還要殺死一條龍,就會打消這種念頭。

    然而事實上雌性個體是不會将殺死一條龍或尋求聖杯[1]這樣專橫的任務硬派給它們的求婚者的。

    因為如果有一個雌性個體對手,它指派的任務盡管困難程度相同,但對它以及它的子女卻有更大的實用價值,那麼它肯定會優越于那些充滿浪漫情調、要求對方為愛情付出毫無意義的勞動的雌性個體。

    殺死一條龍或在達達尼爾海峽(Hellespont[2])中遊泳也許比築造一個巢穴更具浪漫色彩,但卻遠遠沒有後者實用。

     [1]據中世紀傳說,聖杯是耶稣最後晚餐時所用的杯。

    ——譯者注 [2]達達尼爾海峽的古希臘名稱。

    ——譯者注 我提到過的雄性個體做出的具有求愛性質的喂食行動對于雌性個體也是有用的。

     鳥類的這種行為通常被認為是雌性個體的某種退化現象,它們恢複了雛鳥時代的幼稚行為。

    雌鳥向雄鳥要食物,讨食的姿态像雛鳥一樣。

    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對雄鳥具有天然的誘惑力,這時雌鳥不管能得到什麼額外的食物,它都需要,因為雌鳥正在建立儲存,以便緻力于制造很大的卵子。

    雄鳥的這種具有求愛性質的喂食行為,也許是一種對卵子本身的直接投資。

    因此,這種行為能夠縮小雙親在對幼兒的初期投資方面存在的懸殊程度。

     有幾種昆蟲和蜘蛛也存在這種求愛性質的喂食現象。

    很顯然,有時人們對這種現象完全可以作另外的解釋。

    如我們提到過的螳螂的例子,由于雄螳螂有被較大的雌螳螂吃掉的危險,因此隻要能夠減少雌螳螂的食欲,随便幹什麼對它可能都是有利的。

    我們可以說,不幸的雄螳螂是在這樣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意義上對其子女進行投資的。

    雄螳螂被作為食物吃掉,以便幫助制造卵子,而且儲存在雄螳螂屍體内的精子随之使吃掉它的雌螳螂的卵子受精。

     采取家庭幸福策略的雌性個體如果僅僅是從表面上觀察雄性個體,試圖辨認它忠誠的品質,這樣的雌性個體容易受騙。

    雄性個體隻要能夠冒充成忠誠的愛好家庭生活的類型,而事實上是把遺棄和不忠誠的強烈傾向掩蓋起來,它就具有一種很大的有利條件。

    隻要過去被它遺棄的那些妻子能有機會将一些幼兒撫養大,這個薄情的雄性個體比起一個既是忠誠丈夫又是忠誠父親的雄性對手,能把更多的基因傳給後代。

    使雄性個體進行有效欺騙的基因在基因庫中往往處于有利地位。

     相反,自然選擇卻往往有利于善于識破這種欺騙行為的雌性個體。

    要做到這一點,雌性個體在有新的雄性個體追求時,要顯得特别可望而難及,但在以後的一些繁殖季節中,一旦去年的配偶有所表示,就要毫不猶豫,立刻接受。

    這樣對那些剛開始第一個繁殖季節的年輕的雄性個體來說,不論它們是騙子與否,都會自動受到懲罰。

    天真無邪的雌性個體在第一年所生的一窩小動物中,體内往往有比例相當高的來自不忠誠的父親的基因,但忠誠的父親在第二年以及以後的幾年中卻具有優勢,因為它有了一個可靠的配偶,不必每年都要重複那種浪費時間、消耗精力、曠日持久的求愛儀式。

    在一個種群中,如果大部分的個體都是經驗豐富而不是天真幼稚的母親的子女——在任何生存時間長的物種中,這是一個合乎情理的假設——忠誠而具模範父親性格的基因在基因庫中将會取得優勢。

     為簡便起見,我把雄性個體的性格講得似乎不是純粹的忠誠就是徹頭徹尾的欺詐。

    事實上,更有可能的是,所有的雄性個體——其實是所有的個體——多少都有點不老實,它們的程序編制就是為了利用機會去占它們配偶的便宜。

    由于自然選擇增強了每一個配偶發現對方不忠誠行為的能力,因此使重大的欺騙行為降到了相當低的水平。

    雄性個體比雌性個體更能從不忠誠的行為中得到好處。

    即使在一些物種中,雄性個體表現出很大程度的親代利他主義行為,但我們必須看到,它們付出的勞動往往比雌性個體要少些,而且随時潛逃的可能性更大些。

    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中,通常存在這種情況是肯定無疑的。

     但是也有一些物種,其雄性個體在撫養幼兒方面付出的勞動實際上比雌性個體多。

    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中,這種父方的獻身精神是極少有的,但在魚類中卻很常見。

    什麼原因呢?[*]這種現象是對自私基因理論的挑戰,為此我長時間以來感到迷惑不解。

    最近卡利斯勒(T.R.Carlisle)小姐在一個研究班上提出了一種很有獨創性的解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