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你為我瘙癢,我就騎在你的頭上 · 1

首頁
    它自己附近的可能性。

    對這隻小鳥而言,這是最好的策略。

     我打算談的另一個想法可稱之為“絕對不要脫離隊伍”的理論。

    這個理論适用于某些物種的鳥類,它們看見捕食者走近時馬上飛走,也許飛到樹上。

    讓我們再設想一群正在覓食的鳥群中有一隻鳥首先發覺這隻捕食者。

    它該怎樣行動呢?它可以隻顧自己飛走,并不警告夥伴。

    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就要成為一隻不合群的動物,不再是一個不那麼惹人注目的鳥群中的一員。

    老鷹喜歡攻擊離群的鴿子,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實。

    就算老鷹沒有這樣的獵食習慣,我們根據推理可以提出很多理由,說明脫離隊伍可能是一種自殺性的策略。

    就算它的夥伴最終還是會跟着它飛走,但第一個飛離地面的個體免不了暫時地擴大了它自己的危險區。

    不管漢密爾頓的有關理論是否正确,生活在鳥群的集體中總是有一些重要的有利條件,否則鳥類是不會過集體生活的。

    不論這些有利條件是什麼,第一個飛出鳥群的小鳥至少要部分地喪失這些有利條件。

    如果這隻遵守紀律的小鳥不擅離隊伍,那它又該怎樣辦呢?或許它應該依靠集體力量所能提供的掩護,可以若無其事地繼續進行活動。

    但這樣做風險畢竟太大了,無遮無攔很容易遭受襲擊。

    在樹上到底安全得多。

    飛到樹上确是上策,但要務必使夥伴們采取一緻的行動。

    隻有這樣它才不緻成為一隻脫離鳥群的孤單的小鳥,不緻因此喪失集體為它提供的有利條件,同時又能夠得到飛到樹上躲起來的好處。

    我們在這裡再次看到,發出警叫聲所得到的是純粹的自私利益。

    恰爾諾夫(E.L.Charnov)和克雷布斯提出過一個有點相似的理論,他們直截了當地使用“操縱”這個詞來描繪這隻發出叫聲的小鳥對其他小鳥施加的影響。

    這種行為已經遠遠不是純粹的、無私的利他行為了。

     從表面上看,以上種種理論好像與這樣的說法有矛盾:發出警叫聲的個體把自己置于危險的境地。

    事實上其中并無矛盾的地方。

    如果它不報警,反而會使它自己面臨更大的危險。

    有些個體因發出警叫聲而犧牲了,尤其是容易暴露聲源的那些個體。

    其他一些個體則因為沒有報警而死去。

    鳥類在面臨危險時為什麼會發出警叫聲?人們提出很多解釋,凱維理論和“絕對不要脫離隊伍”理論不過是其中的兩個而已。

     跳躍的湯姆森氏瞪羚又應如何解釋呢?我在第一章裡曾提到這種現象。

    瞪羚這種顯然是利他性的自殺行為使阿德利感動地斷言,隻有用群體選擇論才能解釋這種現象。

    這個課題向自私基因的理論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

    鳥類的警告聲是有效的,但它們發出信号時總是小心翼翼,盡力避免暴露自己的意圖。

    瞪羚的跳躍就不是這樣,它們故作姿态甚至達到惹人惱火的程度。

    看來瞪羚是誠心吸引捕食者的注意的,有時簡直像在戲弄這隻捕食者。

    這種現象導緻一個既饒有興趣又十分大膽的理論。

    斯邁思(N.Smythe)最初提出這個理論的輪廓,但最後賦予其邏輯發展的無疑是紮哈維。

     我們可以這樣闡明紮哈維的理論。

    這個理論關鍵的一點在于,瞪羚的跳躍行為絕不是發給其他瞪羚看的信号,其實是做給捕食者看的。

    當然,其他的瞪羚看到了這種跳躍,而且它們的行為被它影響了,不過這是附帶發生的後果。

    因為瞪羚的這種跳躍行為被選擇,主要是作為發給捕食者的信号。

    這個信号的大意是:“你看!我能跳多高!我顯然是一隻健壯的瞪羚,你抓不到我。

    你還是放聰明點,抓我的夥伴吧!它們沒有我跳得那麼高。

    ”用不那麼拟人化的語言來講,促使個體跳得高而又惹人注目的基因不大可能被捕食者吃掉,因為捕食者往往挑選那些看來容易捕獲的動物。

    不少哺乳類的捕食者尤其喜歡追捕年老體弱的動物。

     一個猛勁兒躍起的個體動物就是以誇耀的方式顯示它的年輕力壯的。

    證諸這個理論,這種誇耀行為絕非是利他性的。

    我們隻能說這種行為是自私性的,因為它的目的在于告訴捕食者,應該去追逐其他動物。

    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好比是一場跳高比賽,看誰跳得最高,而失敗者就是捕食者選中的目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