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和保羅·舍曼(PaulSherman)也作出了更多關于人工繁殖種群的研究。
這四個學者已經承諾會聯合出版一本書,我就是熱切等待此書的衆人中的一員。
當然,這種評論是建立在閱讀了僅有的幾篇發表的論文以及聆聽了保羅·舍曼和羅伯特·布雷特的研究講座之上。
我也很榮幸地應時任哺乳動物館館長的布裡安·伯特倫(BrianBertram)的邀請,參觀過倫敦動物園裸鼹鼠種群。
裸鼹鼠生活在縱橫交錯的地下洞穴中。
一個種群通常有70到80隻個體,但有時也能到上百隻。
一個種群所占據的洞穴網絡總長度相當于2到3英裡,而且一個種群一年内會挖出3到4噸的土。
打洞是一個公共行為。
前線工人在最前邊用牙齒挖掘,将土壤交給後面的那個活體傳送帶,那是一條擁擠、喧鬧的由半打粉紅色小動物組成的傳送帶。
一段時間後,前線工人會被它後面那個工人所取代。
種群裡隻有一隻雌性生育,這會持續數年時間。
賈維斯采納了群居昆蟲的術語,将它命名為女王,在我看來的确應該這樣做。
這個女王隻和兩三個雄性結合。
所有其他的個體無論什麼性别都是不育的,就如同昆蟲裡的職蟲。
并且,就像很多種群居昆蟲一樣,如果女王被拿掉,一些原本不育的雌性開始變得擁有生育條件,并為女王的位置互相展開戰鬥。
那些不育的個體被叫做“職蟲”,當然這也是足夠公平的。
職蟲包含了兩個性别,就如同白蟻那樣(但和螞蟻、蜜蜂和黃蜂不同,在它們中職蟲都是雌性的)。
鼹鼠工人實際需要做的事取決于它們的體型。
賈維斯把最小的那些稱為“普通職蟲”,它們負責挖掘和運送泥土、養育幼崽以及讓女王安心于生育。
相對于同樣大小的齧齒動物,鼹鼠女王有着更多數量的幼崽,就像群居昆蟲女王一樣。
體型最大的不育者似乎除了吃喝睡就不幹别的,而中等體型的不育者則奉行中庸之道:裸鼹鼠們更像蜜蜂,有着連續的階層,而不像很多種螞蟻那樣等級分明。
賈維斯最開始把那種體型最大的不育者稱為遊手好閑者。
但它們真的什麼都不做嗎?有實驗室和野外觀測的證據顯示它們是士兵,在有危機的時候保衛種群,蛇是主要捕食者。
也有可能它們是作為像“蜜蟻”一樣的“食物罐”。
鼹鼠是自食糞者,這隻是用禮貌的方式描述它們吃彼此糞便(當然不隻吃這個:那樣就會違背宇宙的規律)。
可能那些大體型的個體的價值就在于當食物豐富時在身體内儲存糞便,這樣一來當食物匮乏時它們就相當于是緊急糧倉——一種糞便給養部門。
對我來說,裸鼹鼠最神奇的一點在于,盡管它們在很多方面都和群居昆蟲相似,但它們并沒有像螞蟻或白蟻裡那樣的帶翅膀的年輕生殖者。
它們當然也有生殖個體,但一開始這些生殖者并不會飛起來,把基因傳播到一片新的土地上。
據現在所了解的信息,裸鼹鼠的種群擴張隻會發生在原巢穴的旁邊,通過擴展該地下洞穴系統。
看起來似乎它們并沒有像帶翅膀的生殖者那樣遠距離傳播個體。
我的達爾文主義直覺對此很驚訝,這确實很讓人懷疑。
我的第六感告訴我某一天我們可能會發現一個由于某種原因到目前為止被忽略了的傳播個體。
去指望傳播個體長着實體化的翅膀這是不現實的!但它們可能會在很多方面為地上的生活而非地下生活做着準備。
例如它們可能是長毛的而非裸的。
裸鼹鼠并不像普通哺乳動物那樣調節自己的體溫,它們有點像“冷血的”爬行動物。
可能它們通過社會化來調節溫度——另一個與白蟻和蜜蜂的相似點。
或者它們是利用任何一個好地窖都具備的恒定溫度?與地底工人不同,我假想中的傳播個體很可能會是通常意義上“恒溫的”。
試想,一些到現在為止還被劃分為一個完全不同種類的已知多毛齧齒動物,有沒有可能它們最終成為裸鼹鼠中失落的哪一個階層呢?
而且,這樣的事情确實發生過,例如蝗蟲。
蝗蟲是蚱蜢的變體,它們一般過着蚱蜢那種獨自、神秘、隐居的生活。
但在特定條件下,它們會發生完全的變化——這往往也很恐怖。
它們會失去自身的僞裝而變得有着清晰的條紋。
你幾乎可以把這想象成一種警告。
如果這樣了,它們會繼續變下去,它們的行為也會同樣改變。
它們會放棄之前的獨居生活而集結在一起,帶來一種恐怖的征兆。
從那傳奇般的《聖經》裡的蝗災,到現代文明的今天,沒有任何動物是如此可怕以緻被當做了人類繁榮的摧毀者。
那蟲群數以百萬計,這一收獲者群體能夠同時收割10英裡寬的田地,它們有時候日行數百英裡,每天能吞下2000噸的谷物,留下的隻有饑荒和廢墟。
現在我們可以談談鼹鼠裡可能存在的類似物了。
一個獨居個體與它的群居化身之間的區别就像是兩個螞蟻階層之間的區别那麼大。
進一步來說,正如我們對鼹鼠中的“失落的階層”的假設,直到1921年,蚱蜢傑奇和它們的蝗蟲海德還被劃分為兩個不同種類的生物。
哎,但是時至今日這些哺乳動物專家們看上去并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