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你為我瘙癢,我就騎在你的頭上 · 4

首頁
    嗤之以鼻,掉頭就走。

    B是個騙子。

    這種騙子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但不感恩圖報,或者即使有所報答,但做得也很不夠。

    和不分青紅皂白的利他行為者相比,騙子的收獲要大,因為它不花任何代價。

    當然,别人為我剔除掉危險的寄生蟲是件大好事,而我為别人梳理整飾一下頭部隻不過是小事一樁,但畢竟也要付出一些代價,還是要花費一些寶貴的精力和時間的。

     假設種群中的個體采取兩種策略中的任何一種。

    和史密斯所做的分析一樣,我們所說的策略不是指有意識的策略,而是指由基因安排的無意識的行為程序。

    我們姑且把這兩種策略分别稱為傻瓜和騙子。

    傻瓜為任何人梳理整飾頭部,不問對象,隻要對方需要。

    騙子接受傻瓜的利他行為,但卻不為别人梳理整飾頭部,即使别人以前為它整飾過也不報答。

    像鷹和鴿的例子那樣,我們随意決定一些計算得失的分數。

    至于準确的價值是多少,那是無關緊要的,隻要被整飾者得到的好處大于整飾者花費的代價就行。

    在寄生蟲猖獗的情況下,一個傻瓜種群中的任何一個傻瓜都可以指望别人為它整飾的次數和它為别人整飾的次數大約相等。

    因此,在傻瓜種群中,任何一個傻瓜的平均得分是正數。

    事實上,這些傻瓜都幹得很出色,傻瓜這個稱号看來似乎對它們不太适合。

    現在假設種群中出現了一個騙子。

    由于它是唯一的騙子手,它可以指望别人都為它效勞,而它從不報答别人給它的好處。

    它的平均得分因而比任何一個傻瓜都高。

    騙子基因在種群中開始擴散開來。

    傻瓜基因很快就要被擠掉。

    這是因為騙子總歸勝過傻瓜,不管它們在種群中的比例如何。

    譬如說,種群裡傻瓜和騙子各占一半,在這樣的種群裡,傻瓜和騙子的平均得分都低于全部由傻瓜組成的種群裡任何一個個體。

    不過,騙子的境遇還是比傻瓜好些,因為騙子隻管撈好處而從不付出任何代價,所不同的隻是這些好處有時多些,有時少些而已。

    當種群中騙子所占的比例達到90%時,所有個體的平均得分變得很低:不管騙子也好,傻瓜也好,它們很多都因患蜱所帶來的傳染病而死亡。

    即使是這樣,騙子還是比傻瓜合算。

    哪怕整個種群瀕于滅絕,傻瓜的情況永遠不會比騙子好。

    因此,如果我們考慮的隻限于這兩種策略,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止傻瓜的滅絕,而且整個種群大概也難逃覆滅的厄運。

     現在讓我們假設還有第三種稱為斤斤計較者的策略。

    斤斤計較者願意為沒有打過交道的個體整飾。

    而且為它整飾過的個體,它更不忘記報答。

    可是哪個騙了它,它就要牢記在心,以後不肯再為這個騙子服務。

    在由斤斤計較者和傻瓜組成的種群中,前者和後者混在一起,難以分辨。

    兩者都為别人做好事,兩者的平均得分都同樣高。

    在一個騙子占多數的種群中,一個孤單的斤斤計較者不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它會花掉很大的精力去為它遇到的大多數個體整飾一番——由于它願意為從未打過交道的個體服務,它要等到它為每一個個體都服務過一次才能罷休。

    因為除它以外都是騙子,因此沒有誰願意為它服務,它也不會上第二次當。

    如果斤斤計較者少于騙子,斤斤計較者的基因就要滅絕。

    可是,斤斤計較者一旦能夠使自己的隊伍擴大到一定的比例,它們遇到自己人的機會就越來越大,甚至足以抵消它們為騙子效勞而浪費掉的精力。

    在達到這個臨界比例之後,它們的平均得分就比騙子高,從而加速騙子的滅亡。

    當騙子尚未全部滅絕之前,它們滅亡的速度會緩慢下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内成為少數派。

    因為對已經為數很少的騙子來說,它們再度碰上同一個斤斤計較者的機會很小。

    因此,這個種群中對某一個騙子懷恨在心的個體是不多的。

     我在描述這幾種策略時好像給人以這樣的印象:憑直覺就可以預見到情況會如何發展。

    其實,這一切并不是如此顯而易見的。

    為了避免出差錯,我在計算機上模拟了整個事物發展的過程,證實這種直覺是正确的。

    斤斤計較的策略被證明是一種進化上穩定的策略,斤斤計較者優越于騙子或傻瓜,因為在斤斤計較者占多數的種群中,騙子或傻瓜都難以逞強。

    不過騙子也是ESS,因為在騙子占多數的種群中,斤斤計較者或傻瓜也難以逞強。

    一個種群可以處于這兩個ESS中的任何一個狀态。

    在較長的一個時期内,種群中的這兩個ESS可能交替取得優勢。

    按照得分的确切價值——用于模拟的假定價值當然是随意決定的——這兩種穩定狀态中的一種具有一個較大的“引力區”,因此這種穩定狀态因而易于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一個騙子的種群可能比一個斤斤計較者的種群更易于滅絕,但這并不影響前者作為ESS所處的地位。

    如果一個種群所處的ESS地位最終還是驅使它走上滅絕的道路,那麼抱歉得很,它舍此别無他途。

    [*] [*]卓越的哲學家,已故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