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整天跟皇上泡在一起,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發展到了東漢的時候,丞相基本上就成了一個虛銜兒了,真正掌實權的人,必然要加這麼個銜兒——大将軍錄尚書事,大将軍掌握武将,錄尚書事管文官,基本上都這樣。
但是這個大将軍錄尚書事還是一個人。
它雖然不叫丞相了,實力卻相當于一個丞相,對皇權還構成了威脅。
那個時候君臣共治天下,丞相跟皇帝,誰的權力更大,完全靠兩個人的個性,要是秦皇漢武時期,肯定是皇權大,你要趕上那個皇上窩窩囊囊,又愛玩兒什麼的,又不理朝政,那就大權旁落。
所以在隋朝以前,權臣篡位的事兒,史不絕書,多有記載。
往往做了丞相就有機會篡位,曹操做了丞相吧,基本上等于篡位了,他兒子幫他完成了這個舉動。
接着曹魏幾十年之後,被丞相司馬氏篡了。
尤其在魏晉南北朝亂世的時候,你要是做了丞相還不篡位的話,老百姓都替你着急。
隋文帝楊堅也是做了丞相後,篡了北周的位,所以他一當皇帝,就怕這種事兒發生在子孫身上,為了大隋江山千秋萬代,怎麼辦呢?削弱相權。
名義上把相權削弱,說是一分為三,實際上不止。
三省的正副長官都是丞相,都入政事堂。
而隻要可以入政事堂議事的官,實際上就相當于丞相。
三省的正副長官大緻是這些:中書、尚書兩省的長官叫令,副長官叫仆射。
中書令、尚書令、中書左仆射、中書右仆射、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
然後門下省的長官叫侍中,副長官叫侍郎。
六部的長官叫尚書,副長官也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
所以這樣一來的話,三省的正副長官都是丞相,三三得九,一人之權瓜分為九。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皇帝在位的時候,都有那麼全的官制,比如李世民做秦王的時候,就當過尚書令,所以等李世民繼位之後,唐代就不再設立尚書令了,因為當年太宗皇帝做過這個職務,你們誰再配做這個?就此取消。
宰相一籮筐
無論如何,宰相一般也得有六七個,七八個。
到了唐朝中宗、武則天之後開始,皇帝設立了一個職務,叫同中書門下三品。
這個職務是個臨時性的職務,不管你現在是幾品官,隻要給你加上這個銜兒,你就相當于宰相。
皇上若要提拔你,給你加這個銜,入政事堂議事,你就相當于宰相了。
如此說來,宰相就由固定的變成了臨時的。
它的好處是,正式任命的宰相如果要罷免,是有一套嚴格程序的,現在這個是臨時宰相,皇上能把這個臨時工說撤就撤。
比如說國家公務員晉升應該是逐級晉升。
科長、副處長、正處長、副局長、正局長、副部長、正部長,應該這樣有序晉升。
但是後來你别晉升了,我給你加一個銜兒就完了。
假如你現在是處長,我給你加一個同中書門下三品,你就一下子相當于副總理了。
優點就是哪天我看不上你,我把這個銜兒一摘,你就又回去接着當你的處長去,特方便吧。
所以以後,既然設立了同中書門下三品,這三省的長官就變成了虛銜。
甚至不設。
中書令該退休的時候,本來要選一個新的,現在就不選,就
空着不設。
即使設了,也都是給那種還有兩年就快死的老臣,讓他榮譽一下。
一把年紀了也不入政事堂議事,也議不了事,連自己姓什麼都忘了,老到那個分兒上的,給你個中書令、太師中書令,位高權不重。
真正掌權的,是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幫臨時替換,來去全由皇帝秉斷的人。
中國古代的官員一二品穿紫袍。
《紅樓夢》裡說:“昨嫌破襖寒,今嫌紫蟒長”,然後三四五品是紅袍,六七品官是藍袍,也就是青袍(江州司馬青衫濕),八九品的官就是綠袍了。
所以中國有一個成語,形容一家全是當大官的就說他們家滿門朱紫,除了紅的就是紫的。
現在所說的紅的發紫,意思也大緻相同。
這樣的話,充當臨時丞相的如果是小官,是青衫的,給你加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銜,你隻要換個顔色的官服穿就是了,隻換件衣服,從青衫變成紫紅的就完了。
等什麼時候皇上不待見你了,這個銜兒一扒,你還回去穿你處長的官服去,紅袍的還是紫袍的給脫下來,換青的上去。
說了這麼多,就為了說明隋唐時期皇帝想出來的削弱相權的辦法,它不但将相權一分為三,更關鍵的是後來把丞相之職演變成了臨時工,成了皇上的雜工仔。
中國古代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宰相由一個變成一窩,由獨相發展到群相。
英雄盡白頭
孔子提倡素質教育,現在我們也提倡素質教育,中間這上千年的應試教育是怎麼來的,就是從隋唐開始。
當時随着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
再靠士族地主壟斷官職,這個已經是不行了。
所以隋文帝開始想别的招兒,開科舉士。
隋文帝廢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