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用的司機
宋太祖鞏固政權的第一步是把軍區大院一塊長大的哥們兒都辦了,第二步呢就是把禁軍統領權一分為三,對皇帝直接負責,然後又設立樞密院。
樞密院的設立是為了和禁軍統領互相牽制,調兵的不指揮軍隊,指揮軍隊的不調兵。
禁軍是什麼?大家都認為這個禁軍就是禁衛軍,其實不是。
北宋的禁軍就是正規軍,相當于中國人民解放軍。
禁軍都在中央,地方上的兵被稱做廂軍,就相當于各地的武警部隊,再往下就是鄉兵,相當于民兵預備役。
然後是藩兵,藩兵一般就是在邊境上招募的少數民族。
所以北宋軍隊由這麼四種構成:禁軍、廂軍、鄉兵、藩兵。
正規軍的禁軍統帥叫殿前都點檢,相當于總司令。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篡權,就是因為他之前做的是這個殿前都點檢,正規軍總司令造反,那不是易如反掌。
而且那時候他妹夫高懷德是副點檢,他們倆就能夠輕易把這江山給篡了。
趙匡胤深知禁軍統領的厲害,所以他做了皇帝之後首先就把這個職務給廢了,變成了三衙: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
這就是把這禁軍統領權一分為三的過程,等于總司令由一個變成了仨。
他們仨都對皇帝負責,但是你能統帥軍隊,調兵不歸你,歸樞密院。
樞密院有點像我們今天的總參謀部,調動軍隊都由他負責。
意思就是,38軍軍長雖說統率38軍,但他能調動38軍嗎?你說我調一個連幫我回家蓋房子去,那不可能,你調一個排都得中央軍委批準。
你38軍軍長能指揮38軍但調動不了38軍,中央軍委可以調動38軍但不直接指揮38軍,所以統兵的不調兵,調兵的不統兵,這樣的話軍權才能夠分散,要不然的話就容易造反。
這樣,禁軍統領就好像是雇用司機,派不派車不歸你管,車不是你的,但你能開。
而且,樞密院的長官一定是文官。
北宋多半是文官治軍,這個有點跟今天的西方國家相像。
今天西方國家的國防部長一律穿西裝,稱呼起來也是什麼什麼先生,不是什麼什麼将軍,而且西方審判戰犯的時候,戰犯一般也都是穿西裝,很少有穿軍裝的。
用文官治軍,就是怕你武将來幹預,武将幹預政治是很容易的。
所以北宋的時候就這麼做了,用樞密使調兵。
缺失的精神
第三步,實行更戍法。
更戍法就是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但統軍的将領不随軍調動,以防止武裝叛亂。
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現在38軍駐保定,27軍駐石家莊,54軍駐濟南。
然後現在,三個軍的軍部不動,54軍調到保定去,27軍去濟南,38軍去石家莊,如此一來,你指揮的部隊跟你原來的部隊就不一樣了。
他目的還是想達到兵不識将,将不識兵,這樣的動作幾年一換,避免軍将感情一好,勾結了造反。
第四步,地方精壯編入禁軍,強幹弱枝。
廂軍、鄉兵裡邊的精壯之士,都被選入禁軍。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說凡是這個地方身高體壯,武藝高強的都被編入禁軍了,那地方的部隊精英一被抽調,當地的實力就變得很弱,隻能捕盜根本不能打仗,捕盜還經常被盜賊給累死,基本是一幫老弱病殘。
所以後來少數民族政權,金也好,遼也好,元也好,跟宋朝打仗隻要一突破邊防馬上就能馬上打到京城。
那你中間這些州郡都沒用,中間州郡全是老弱病殘,賊都抓不到,不能抵禦遊牧民族的軍隊。
而且從北宋開始,中華民族綿延了幾千年的尚武精神就越來越蕭條。
中國的對外戰争在近代以來屢戰屢敗,除了制度腐敗,裝備落後,最關鍵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尚武精神。
沒有尚武精神,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你一心系國家的秀才去背弓拉箭,那什麼玩意兒。
為什麼日本人幾十萬人能縱橫中國,人家那讀書人腰裡是插着兩把刀的,咱們讀書人是插着扇子。
西班牙那個什麼皇家馬德裡武器博物館在故宮有一個展覽,看完之後我真的覺得震驚,你看人家皇帝玩什麼玩意兒。
盔、劍、盾牌,整天玩這個。
你看咱們皇帝整天玩什麼,蝈蝈、蛐蛐,高雅一點的就是筆墨紙硯。
一個民族尚武精神的集體缺失,就從宋朝開始了,原因就是宋朝怕被造反,把武将的地位壓得太低了。
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讓高俅給欺負成那樣。
你說八十萬禁軍教頭不是很牛嘛,練槍的怎麼能被一練足球的欺負?不是的,八十萬禁軍教頭不是中國那解放軍武術總教練,在當時禁軍教頭有5700多個,林沖隻不過1/5700。
這教頭上面是都教頭、虞侯、都虞侯、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