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異族終結者(清) 5、見光就死的資本主義

首頁
    手工業進步 明清時候,手工業進步很快。

     第一,生産工具。

    紗綢機,這是手工業生産工具。

     第二,生産技術。

    雙色套印,彩色印刷品。

    以前印刷品都是黑白的,這個時候出現了彩色的,彩色印刷品開始出現。

     第三,分工。

    你比如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

    松江的布織得最好的,就是上海。

    然後你這個布要去漿染,蕪湖最好。

    它有分工了,松江這個地方,我就管織布。

    織完了布要賣出去,然後蕪湖那兒管染,這是商品經濟。

     第四,規模産量的問題。

    這裡面講了一個廣東佛山的冶鐵業。

    佛山是黃飛鴻的家鄉,中國南北兩個武術之鄉,河北滄州,廣東佛山,這兩個地方據說家家習武,武術中心。

    這個地方原來也是冶鐵中心。

    北宋大鐵獅子多少噸,都是滄州弄的。

    冶鐵完了之後,人就習武,就練練刀。

    你弄出一把刀,給顧客表演一下,一耍就 把自己手指頭切了,那誰買你的刀。

     第五,資本主義生産關系。

    資本主義生産關系這個問題,現在學術界是有争論的。

    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到底是不是這個時候産生的,是有争論的。

    一般認為明朝中期以後,以生産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

    它生産出來是要拿出去賣的。

    比如蘇州,最早産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地方,蘇州出現以絲織為業的機戶,開設機房,雇用機工。

    機房就是工廠,機工就是工人。

    所以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産關系,雇用關系。

    明代,蘇州機工的狀況是“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

    ”最能體現它的資本主義生産特點的是“計日受值”,拿日薪。

    “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地上擺一個小牌,裝修。

    黎明立橋以待。

    “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

    如果機房的工作停了,這幫人就失業了。

    這跟今天的工人感覺是一樣的。

    所以這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機戶出資。

    當然很多學者對這個事嗤之以鼻。

    《史記.陳涉世家》裡陳涉就“與人傭耕”,人家出錢,讓陳涉幫他種地,能說秦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嗎?有雇用就是資本主義,宋朝普遍都是雇用關系。

     資本家漸多 第二點是清代資本主義的發展。

     明朝的資本主義發展就是在絲織業,就是在江南,要是再小範圍點兒說,就是在蘇州。

    到了清代工廠規模大了,分工細了,部門和地區多了。

    北京門頭溝的采煤都有資本主義萌芽,在清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明清時期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規模是很大的。

    但即便有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速度也非常的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态徘徊,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

    咱們學過世界史都應該聽說過簡單協作,到工場手工業,再到機器大生産,是這麼一個發展的脈絡。

    清朝整個生産未能進入到工場手工業階段,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 然占主導地位,原因是封建制度的阻撓。

    農民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

    其實中國今天也一樣。

    你抵制日貨,抵制美貨,人家不害怕,人家這貨主要靠本國人買。

    人家的沃爾瑪百分之八十五的營業額是在美國,不是在中國。

    日本的産品主要是日本人買,中國的産品主要是外國人買。

    所以人家也可以抵制中國貨。

    不買咱的鞋了,襯衫、襪子、褲權都不要了,東南沿海的經濟肯定受影響。

    買什麼孟加拉的那個更便宜,買那兒的,突尼斯的,那做的更便宜,那兒勞動力更不值錢了。

    越南等很多的國家跟咱們構成競争了。

    為什麼背心、褲子、襪子這些東西不能賣給中國人?現在什麼都漲吧,物價什麼都漲,唯一不漲的就是工資。

    今天的中國農民更是,貧困,無力購買,29寸的彩電已經都跌破一千了,還是賣不出去。

     地主和商人将賺來的錢買房置地,嚴重地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産。

    地主商人,掙完了錢,買房置地,那就造成了資金短缺,“以末緻财,以本守之”。

    末是商業,本是農業,我經商發的錢财我幹什麼?我買房,我買地,我得幹這個。

    以本守之,這個玩意兒,多來錢啊。

    所以今天中國的前100個富豪裡面,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