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異族終結者(清) 10、明清文化淘寶

首頁
    官沒有清官,包拯、海瑞這些人絕對做不出成績來。

    一般都是那種介乎于清官與贓官之間的那種權臣。

    張居正是典型的,權臣能做出一番成績。

    純贓官也不行,光想貪污了也不行。

    就是說那種所謂的樹立道德的楷模,沒有一個是真正能夠幹成事的,包括中國曆史上鼓吹的所有的忠臣,全都沒什麼大用。

    嶽飛還算能打赢,像文天樣、史可法這些人一點用沒有,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一死報君王。

    你死則死了,國家能因為你死就能改變的話,那你能多死幾回嗎?我們崇拜他的氣節,隻可惜他幹的事沒有實際效果。

     所以顧炎武就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大明300年來養士之朝,培養這些人全沒用?滿清一入關,稀裡嘩啦300年江山社稷就全吹了,咱做經世緻用的學問,做點有用的學問。

    所以他的著作叫《天下郡國利病書》,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大治,這也是反對君主專制。

    這要是往高裡說是最早的主權在民的思想。

    顧炎武思想挺了不起的,另外他有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日知錄》,“易姓改号,謂之亡國,”李唐變成了趙宋,這對于李唐來講隻不過是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将相食,謂之亡天下”。

    如果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道統斷絕,這就屬于亡天下,國跟天下還是不一樣的,所以“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保天下那就每個人都要做,所以他認為滿清入關對中國來講,就屬于亡天下。

    因為異族入主中原,中華文化、中華道統要斷絕了。

    但是實際上後來看也沒斷,因為滿清吸取元的教訓,很快就漢化了。

     滿清入關,聖旨就說我國天下得自流寇,我是滅了李自成那個流寇,趁他搗亂的時候我乘虛而入拿下的,不是從你大明手裡得的,我為爾報君父之仇,你應該感謝我才對。

    我與流寇争不是與大明争。

    他這麼說很快就理解了中國政治的奧妙,你快馬彎刀厲害,還是幹不過四書五經,最後還得匍匐在四書五經腳下。

    蒙古人就沒這麼幹,所以90年又回去放羊了,真叫水土不服不行。

     船山先生王夫之,他是唯物思想家。

    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天下惟氣。

    ”理學認為理是第一的,氣是第二的。

    他認為氣才是第一的,因為氣是物質,所以叫唯物。

    第二,是靜即含動,動不舍靜。

    理學家的主張,像最早比如說董仲舒提出來尊王這東西是中國的道統,道統是不能變的。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現在王夫之提出來,靜即含動,動不舍靜,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

    意思是沒有絕對不變的玩意兒,滄海都能桑田,要是都不變,哪來這麼些朝代更替。

    第三,發展的觀點看曆史。

    政治上叫趨勢更新。

    這個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相吻合的。

     中華四神作 說到文學,明清時期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小說。

    明清的時候世俗文化占了主流,世俗文化占主流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

    咱在宋朝那講過,經濟發展市民隊伍擴大,是為了适應市民文化的需要,也就是說實際上明清小說就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 上發展起來的。

    我們來具體地看一下。

     第一本書《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成本時間元末明初,是價值最早的一部長篇曆史小說。

    而且《三國演義》說是七分實三分虛,就這樣大清入關之前,八旗将領還拿這個當《孫子兵法》看,看《孫子兵法》看不懂,看《三國演義》就能打仗,諸葛亮空城計,貂蟬美人計,這裡面全是這玩意兒,他用這個就可以打仗。

    最起碼我們看一點,《三國演義》是典型的尊劉抑曹,今天一琢磨曹操被人為地矮化了,劉備狗屁不會的東西被人為地擡高了,諸葛亮也被人為地拾高了神化了。

    你看《三國演義》仔細一琢磨諸葛亮打過勝仗嗎,很少吧,除了七擒孟獲。

    最後六出祁山,哪次不是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在蜀漢建立9年就去世了,而蜀漢一共存在了43年呢,也就是說沒他地球也照樣轉。

     《水浒傳》作者施耐淹也是元末明初人士,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浒。

    老了就踏踏實實過幾年吧,别和人動心眼了。

    為什麼少不讀水浒,目無法制,從小看這個,就是培養少年犯。

    李逵這樣的,放今天槍斃400回了。

    你動不動就把人殺了,你不管那人該死不該死,自有朝廷法度在,你憑什麼動不動拿斧頭剁人腦袋?但水浒有他的積極意義,不但體現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還為之後的俠義小說奠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