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作品相關 八千字頂袁騰飛的十大理由

首頁
    以為是的站在高處,放下身段,聽聽來自年輕一代的聲音。

    年輕人會有自己的判斷,會有自己的選擇。

     從學生對袁騰飛的喜愛程度就可知道,現今曆史教育的普及與推廣到了何種困境。

    學生對袁騰飛的喜歡不過是對于幹巴無趣的曆史教學的反叛。

     學生眼中的袁老師是個嚴肅、認真、負責人的老師。

    嬉笑怒罵不過是袁老師講課的一種方式,用以吸引學生的一種手段。

    袁老師大抵也是性情中人,據說講課高興起來,會給學生來一段自己喜歡的京戲。

    視頻,節目,出書,不過是截取袁老師真實性情鮮活個體的某一方面并無限放大,自然有失偏頗,以此來作為對于一個人的判斷标準,很難讓人信服。

     與枯燥無趣講授曆史的老師相比,袁騰飛不過用嘴巴重新诠釋中國古代史,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曆史段落變得趣味橫生,将原本趣味橫生的曆史段落變得精彩絕倫。

    在如同聽相聲般的快樂中汲取龐大的曆史知識信息量。

    這樣的老師,學生為何不喜歡。

    與鑽進故紙堆的學究相比,袁老師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讓曆史走向大衆,走向平民,為何我們還要對他不斷指責,不斷苛求? 第六條:培養反思精神 袁騰飛講曆史,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正常曆史老師照本宣科的授課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不過用了一些矯枉過正的方法。

    摘錄一段說明: 其實我們中國古代一直是非常開放的。

    就是說從明朝開始,因為倭寇猖獗,就開始閉關鎖國。

    其實主要是皇上老兒太能作。

    下西洋七次造出六百多萬兩銀子,所以這事不能再幹了。

    你看看人家哥倫布,人家老哥,三艘小貨輪,弄回來多少東西,咱們倒好,那麼多船,撒出去那麼多錢,這不是作嘛,不能幹這事了,不能幹,中國淨幹這種缺心眼的事。

     《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P232 鄭和下西洋自古以來,被稱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壯舉,視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鄭和遠航時間之久,船隊規模之大,人數之多,以及航海持續時間之長,在曆代中國人中口耳相傳。

     然而,到了近代,鴉片戰争,西方槍炮打開千年文明古國的大門,從天朝迷夢中醒來的先進中國人,開始反思,海洋文明帶給西方的是海上擴張,資本的原始積累,晚于鄭和下西洋的歐洲航海運動,帶來了地理大發現,帶來了歐洲的崛起,帶來了世界格局的變化。

    而中國卻在遠航之後走向閉關鎖國。

     農耕文明的保守,使得散财童子鄭和即使有先進的技術,能夠到達美洲,或者進而周遊世界,他們所能做的,也依然隻是宣诏賞賜,弘揚國威。

    清末民初中國大思想家梁啟超評析鄭和下西洋一語中的,他指出鄭和航海之終止,應歸咎于雄主之野心的論斷。

    明朝晚期封建主義在政治與經濟上頑固與沒落,與西方因資本原始積累需要不斷從海上擴張形成鮮明對比,中國航海業最終陷入内外交困的緻命境地,走向落後挨打的可悲結局。

     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2相關資料八千字頂袁騰飛的十大理由(7) 在對鄭和下西洋的一片贊歌中,袁老師讓學生在盲目的民族自豪感中,學會反思。

     第七條:在獨立思考中挑戰傳統 中西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中西英雄觀的差異。

    中國的英雄兼具浪漫主義與悲劇色彩,拯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西方的英雄,則會通過不懈的抗争,一次又一次地挑戰命運。

    西方英雄飽含着對命運的不屈;中國英雄是東方化的,在命運面前有拼死一搏,也有在妥協變通和無奈。

     班超和馬援由此成為中國最早的民族英雄代表,唐人有詩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馬革裹屍就是伏波将軍提出來,定遠侯是班超的封爵。

    蔡锷将軍病逝的時候,孫中山先生給他寫的挽聯就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裡間關馬伏波,用班超和馬援來比喻蔡锷。

    這兩人可說是民族英雄,而且是成功的民族英雄。

    中國人好像是同情弱者,崇拜的英雄大多是失敗的英雄,比如嶽飛、文天祥,這些英雄甯死不屈,沒幾個能真的救國,往那一死沒用。

    其實應該多崇拜成功的英雄,這種人宣傳得太少,像班超平定西域,薛仁貴平定朝鮮。

    有人說中國的第一艘航母應該命名為嶽飛号,嶽飛号、文天祥号意義多不好,都是失敗的英雄,不如命名為班超号。

     《曆史是個什麼玩意兒》P57 何謂英雄,往往與一個時代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審美趣味相吻合。

    袁騰飛在曆史教學中,将實用主義的英雄史觀與中國傳統英雄史觀一并提出,既肯定那些身負民族大義,甯死不屈,舍生取義的道德英雄,也指出應該肯定那些成功的英雄。

    袁騰飛對傳統價值觀的挑戰,無疑啟迪着學生對于曆史對于曆史人物對于時代的價值觀獨立思考。

     第八條:開放中的接納與包容 袁老師提倡*,他對于明朝粗暴的酷刑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