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指哪兒打哪兒。
就整體兵力而言,英國是弱勢,但其局部兵力明顯占優勢,而且英國後來陸續增兵。
據統計,鴉片戰争中英軍累計參戰兵力是2萬人,中國累計參戰兵力是30萬。
當然30萬是估計的,皇上派你去,你從黑龍江趕去,沒等到你去,仗打完了,這也算參戰。
走一半仗打完了,這不怪我,也算參戰。
從四川調1000人到浙江參戰,頭期是550人,後期是450人,550人走到半道,仗打完了,那450人還沒出發呢,也就不用去了,清政府全國布兵,軍隊調動起來就很難了。
鴉片戰争就這樣打了起來,1840年,由48艘艦船(海軍戰艦16艘、東印度公司武裝汽船4艘、運兵船1艘、運輸船27艘)和陸軍4000人(愛爾蘭皇家陸軍第十八團;蘇格蘭步兵第二十六團;步兵第四十九團),2000~3000海軍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
英國裝備齊備,大船3000多噸,大炮100多門,風帆戰列艦,前後左右哪都可以開火,三層甲闆,三層炮,人家炮彈打出去是爆炸的,裡面是火藥。
咱們小船100多噸,10門炮,炮位還是固定的,隻能朝前打,要是敵艦在左方,趕快劃槳趕上去。
咱中國的炮彈打出去像鉛球,壓根打不着人家。
所以林則徐一看這架勢,帆船怎麼進攻戰列艦,這是個問題。
幹脆不打,直接防禦。
廣東防備森嚴,英國人一看,不在廣州玩了,中國這麼大,幹嗎跟你在這裡叫闆,換到了廈門。
廈門防備也挺嚴,林則徐的戰友閩浙總督鄧廷桢在此鎮守。
洋人就奔定海而去。
這樣一來,林則徐傻了,這洋人怎麼這麼無恥?我把鴉片煙銷毀了,你不找我,你找皇上,這算是什麼事?你打不着我,還跑?林則徐自然也沒轍,想追怎麼追?拿帆船追還是騎兵追?追上能怎麼着?隻得趕緊600裡加急快馬,把消息告訴皇帝。
21天到了北京,皇上召軍機大臣開會,商量一個處理意見。
意見發回廣州,這路上來回就是兩個月。
等林則徐拿到皇帝的批示,英國人已經離開此地好久,打定海去了。
定海200多年沒見着洋人,知縣姚懷祥還帶着老百姓去慰問,以為洋人是來進貢的。
結果到英國軍艦上一看,人家是來打仗的。
英國海軍司令讓姚懷祥把定海城讓出來,姚懷祥斷然拒絕。
英國軍艦一舷的火炮齊射,當即就把定海城牆轟塌一片。
姚懷祥目瞪口呆,活了46年,沒見過這麼大的船,沒見過這麼狠的炮,但大清官吏,自古有死無降。
英國人說,密斯特姚有種,是條漢子,讓你準備24小時,我再打你。
姚縣令急忙回去找兵,連衙役都算上了,湊了幾百人,招募漁船出海迎敵,數千全副武裝的英軍對付連衙役都算上的幾百烏合之衆,漁船PK近代戰艦,也堪稱戰争史上的一樁罕事。
40分鐘後,定海百人船隊全軍覆滅。
姚懷祥登上定海城樓,向北京紫禁城方向行了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禮,投海自盡。
道光帝懾于英國艦隊的威脅,改變了抗英态度,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趕赴廣東。
林則徐身處不利境地,依舊上書道光,力陳抗英的必要;同時,還建議朝廷制造堅實炮艦,堅決抵抗侵略者。
道光為平息戰事,以誤國誤民、辦理不善等罪名查辦了林則徐、鄧廷桢。
琦善抵達廣州後,一反林則徐的做法,下令撤除珠江口的海防,裁減水師,遣散水勇、鄉勇,對人民的抗敵熱情大加打擊。
後來琦善得知英國不止要查辦林則徐,賠款開港,還要割讓香港島,不敢答應,隻得拖延時間。
英國人不耐煩,炮轟大角、沙角,琦善無奈中,背着清廷同英國簽訂割地等條款。
道光驚聞琦善簽訂的割地、賠款條約,認為有損國威,顔面盡失,遂查辦琦善,一意主戰。
一時沿海戰事再起,在姚懷祥之後,清朝文武官吏殉國一百餘人。
提督級的軍官都陣亡了好幾個。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相當于南海艦隊司令員。
英軍大舉進攻虎門諸炮台,守軍才幾百人,關天培在孤軍無援的絕境下,決心死守陣地。
英國司令向關天培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放棄虎門各炮台,關天培不予理睬。
最終,英軍向清軍發起猛攻,關天培頑強抵抗。
在犧牲前,關天培特地委派家丁孫長慶将他的廣東水師提督官印送回省城。
孫長慶徘徊良久,不忍離去,待其抱印而走,到半山,回首時見敵炮已經擊中關天培。
關天培的屍體最後被人找到時,身體的一半已被炮火燒焦了。
出葬的那天,“士大夫數百人缟衣迎送,旁觀者或痛哭失聲”。
中英兩軍再次在定海開戰,定海一戰犧牲了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位正二品的總兵,可謂慘烈。
定海開戰前,總兵葛雲飛發布戰前動員令:“賊不足畏,可盡滅也。
”并且當衆宣誓,萬一戰事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