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常坦蕩
1911年,流亡海外的孫中山回到闊别16年的祖國,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總統誓詞中說:“傾覆滿清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
以忠于國,為重服務。
之專制政府既倒,國内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
”這是真正的革命家,革命不是為了我自個兒。
所以在人類的近代曆史上,古代專制時代就不用說了,民主時期誕生以來,真正偉大的政治家,屈指可數,少之又少,美國華盛頓将軍、中國孫中山先生、法國戴高爾将軍,功成不居。
孫中山為人民服務到國家建立之後,就功成身退,這絕不是軟弱妥協。
民國定五色旗為國旗,紅、黃、藍、白、黑象征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定都南京,以中華民國紀元。
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是以資産階級為主體的政府,為了争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南京臨時政府承認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所以為什麼庚子賠款一直賠到1936年,因為民國政府承認這些條約。
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跟列強談判改訂新約,但是沒有成功。
這個條約不平等,不合理,可它合法,可以通過談判來協商解決。
你國力強大了,你跟它談,包括中英問題,都是談回來的。
澳門,香港談回來的,戰很容易,但這是和平年代,不要動武,要和平,人家就談回來了。
清政府當時是代表中國跟洋人簽約,當年中國完全可以不承認那時候的不平等條約。
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在民,國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責任内閣制。
國民有人身、居住、财産、言論、出版、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三權之間監督、制衡。
權利是要帶來腐敗的,絕對的不受限制的權利帶來的就是絕對的腐敗,所以三權分立這種政治體制在當時是最好的。
小人常叽歪
中國愛打架,窩裡鬥,搞責任内閣制之後的結果就是立法權和行政權分開。
議會裡占多數的政黨領袖出任政府的總理。
所以責任内閣制的國家一般相對比較穩定,你看英國的首相一幹就是十幾年,相對來将比較穩定。
當然日本是一個例外,首相來回的換,但是人家也沒有亂,基本上都是自民黨控制國會,自民黨内不同的派系鬥争。
當然革命黨這麼做更主要是想限制袁世凱,你不是相當大總統嗎?讓你當,可你不掌握實權,實權在總理手裡。
革命派企圖用《臨時約法》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
這個想法太天真,袁世凱老奸巨猾,一紙約法對他無可奈何。
本想當“華盛頓”的袁世凱,看着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北洋軍立刻給臨時政府顔色看,讓手下人在各地挑點戰事。
孫中山到前線視察官兵,革命軍士兵衣衫褴褛,赤足草鞋,大冬天,南方的冬天陰雨綿綿,赤足草鞋,士兵的腳腫的跟饅頭似的,仗沒法打。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帝國主義對它進行軍事威脅,外交孤立,經濟封鎖,以此幫助袁世凱。
革命政權中的一些立憲派、舊官僚也進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孫中山被迫妥協。
孫中山跟袁世凱表示:“如清室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立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哀氏。
”如果清帝退位的話,就把這個總統的位置讓給你。
孫中山為了防止袁世凱專權獨裁,在辭職咨文中提出三個條件,定都南京,袁世凱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