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說不盡國共情仇(國共十年) 1.盡現些錦繡文章

首頁
    古思想相對立,西方民主、科學思想是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

    蔡元培先生任校長的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維新變法後,慈禧太後沒把它廢除,1912年民國建立後,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老師都是前清的舉人、進士或翰林,上課主要教學而優則仕,學生讀書的目的是出來要做官。

    那時候的北京大學跟衙門差不多,北大有一個特别有名的教授,精通九國語言的辜鴻銘先生,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辜先生是出身在南洋的華僑,在西洋上學,太太是日本人,多年擔任張之洞的母料,畢生效忠清廷,一直到民國都沒剪過辮子。

    他自己講他自己: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

    辜先生認為納妾,纏足,這都是中國的國粹。

    他見到英國人就拿英語罵,見到法國人就拿法語罵,見到德國人就拿德文罵,北大一幫洋教授都被他罵得服服帖帖,成為北大一景。

     後來蔡元培先生來到北大任校長,蔡元培先生前清中過進士,進過翰林院,也是最早加入同盟會的第一批會員,可謂學貫中西,論舊學進翰林院四書五經倒背如流,論新學也不遜于人,更兼推翻滿清是革命元老。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一成立,蔡先生就是教育總長,蔡先生到了北大擔任校長,要改造北大,你講什麼都行,隻要有人聽,就有課堂。

    這樣,北大的陣地被奪了回來,從前清遺老手裡給奪回來,變成了新文化運動的基地。

     北大在蔡元培任校長前,開校務會多半講英語,預料教務會更是全部講英語,不懂英語的中國教授像聾子一樣坐在角落,痛苦萬分。

    蔡元培先生到北大後,教務會發言一律改為國文。

    外國教授反對,蔡元培争鋒相對地回答:假如我在貴國大學教書,是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開會時你們就講中文。

    從此,大會發言,一律說國語。

    蔡元培擔任校長期間的北京大學,可謂“思想自由,兼容并蓄”。

     新文化運動提倡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新文化運動反對愚昧,與美食産生專制的唯一土壤,秦始皇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實行愚民政策,因為秦始皇懂得知識越多越反動。

    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舊道德是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孔子真可憐,一會兒被人捧起來稱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一會兒扔地上,踏上一萬隻腳,永世不得翻身。

    [圖注4-53] “在中國思想史上,1898年和1919年通常被認為是與儒家文化價值觀決裂的兩個分水嶺。

    1898年的改良運動,是一部分接近皇帝的高級知識分子在制度變革上的一次嘗試。

    而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其标志的徹底的‘新文化’思想運動,也被看成是對傳統道德和社會秩序的一種攻擊。

    後一運動的領導來自中國新近現代化的大學和中學。

    除了反對帝國主義之外,它的目的是建立一種清除了過去中國封建遺留物的科學和民主的新文化。

    這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已明顯地從對傳統價值核心的懷疑,轉向對它的徹底的否定。

    02”[圖注4-54] 請您說白話 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适發表了《文學改良刍議》,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

    胡适提倡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非凡+中國古代,文盲比較多,庶民好多讀不了書,就是因為言文不一緻,文化被少數人壟斷。

    其實咱們老祖宗是非常聰明的,如果用白話文寫東西,口語的變化是非常大的,後人可能就看不懂前人寫的東西,文化的傳承就斷了。

    電視劇《最後的王爺》裡說的很多都是老北京的土話,有些東西就聽不懂了。

    所以老祖宗發明用文言文寫文章,用白話作為日常交流,這樣讓文章千載流傳下來,曆朝曆代都能看得明白。

     朱元璋的聖旨就用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