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說不盡國共情仇(國共十年) 4.談合作不得周詳

首頁
    有媒有姻緣 “二·七”罷工後中國共産黨認識到,要想戰勝敵人,自個單練不成,必須争取同盟,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共産黨有合作的基礎,共産黨願與其合作。

     國民黨在革命的政黨裡,有地盤、有軍隊、有政權。

    孫中山非常希望袁世凱死後的新一屆政府恢複辛亥革命的象征——《臨時約法》,沒想到段祺瑞公開聲稱“我一不要總統、而不要國會、三不要約法”,氣焰較袁世凱有過之而無不及。

     孫中山再舉義旗,掀起護法運動,聯合西南軍閥對抗北洋軍閥,結果很快失敗。

    孫中山敗走上海,随後南下廣州。

    廣州是孫中山的重要基地,也是當年革命洪流最為洶湧的地方。

    海軍的兩艘軍艦宣布擁護孫中山,北京的一百多名國民黨籍黨員也尾而随之。

    1917年的廣州,不夠法定人數的非常國會召開,就是這個議會上,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

    從1921年開始,中國就存在兩個政府,北京以五色旗為國旗,廣州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

    政府雖然建立起來,但是孫中山面臨着巨大的困難,他需要掀起生機勃勃的革命運動,需要自己穩定的财政收入,需要有一支強大的能夠支持革命且聽命于自己的軍隊。

    作為國民黨領袖的孫中山,革命總是沒完沒了地失敗,孫中山痛定思痛,深感國民黨已經喪失了當年革命的勇氣。

    眼瞅着辛亥革命勝利十年,建黨17年的國民黨,黨員們做了官,買了房子,娶了姨太太,生活安逸,也開始安于現狀。

    國民黨急需改組,補充新鮮血液,吸收年輕的、朝氣蓬勃之人。

    孫中山看中了共産黨——徹底革命的政黨。

     共産國際也希望能夠在中國開展共産主義運動,他們希望國民黨能夠支持工人運動,能夠吸引民衆參加反對軍閥和外國帝國主義的鬥争。

    共産國際指示中共要同國民黨合作。

    就這樣,因緣聚足,時機成熟,共産國際做媒,從中撮合,國共兩黨有了合作的基礎與意向。

     你我的姿态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1923年,中國共産黨在廣州召開了“三大”,決定同孫中山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共産黨員采取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幫助國民黨改組為四個革命階級聯盟的政黨。

     共産黨人的雙重黨籍,當兩黨目标一緻時很好共處,一旦兩黨分裂,對革命領導權的問題就凸現出來。

    未成年的共産黨,早起容易犯下“左傾”或是“右傾”的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産階級領導完成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放棄領導權就是右傾;照搬外國經驗,擴大了革命的對象就是左傾。

    無産階級同資産階級的關系,是同盟軍。

    資産階級既不是領導,也不是敵人。

    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個資産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