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取遼沈
1948年以後,國民黨軍事形勢每況愈下,黨内上下對戰争局勢都十分悲觀。
經過多年的戰争磨砺,中共對與國民黨的軍事決戰有充分的自信。
國共兩軍決戰的第一戰役仍是從東北開始。
遼沈戰役前,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轄四個兵團,共計14個軍44個師55萬人。
東北國民黨軍被分割在長春、錦州、沈陽三大孤立地域,沒有戰略後方,與關内聯系切斷,難以得到後勤補給,部隊士兵士氣低落,東北形勢嚴峻。
1948年2月,蔣介石一度決定将東北主力撤到錦州,可以依托華北解決補給。
蔣介石甚至有點想法,如果情況不利,可以全線撤退。
衛立煌認為敵前撤退是兵家大忌,同時對與是否能夠長途撤退沒有十分把握,不敢擔當撤退導緻失敗的風險,因而主張堅守。
衛立煌的主張得到了大多數東北國民黨将領的支持,蔣介石一時進退兩難,難下決斷。
後來,蔣介石急于打通沈錦線,将主力撤到錦州,隻留第53軍和第6軍的207師把守沈陽。
其餘各軍及戰車、炮兵、裝甲車、騎兵等特種兵團統編為機動兵團,歸廖耀湘統率,随時準備撤退。
當時,中共在東北占據大部分的土地、人口和鐵路,部隊的數量接近百萬,大兵團和正規化作戰已經能夠得以實施。
最為重要的是,中共在東北長期布局,已經建起了自己的後方補給基地,這是中共當時對國民黨具有絕對實力的一個戰區。
從戰略上考慮,林彪認為長春是一座孤城,渴望在半個月内拿下。
面對東北野戰軍緊鑼密鼓地布置長春戰事,國民黨駐長春守軍希望能夠放棄長春,撤向沈陽,沒有得到蔣介石和衛立煌的同意。
長春被團團圍住,其間,國民黨守軍多次出擊搶糧都被打回。
國民黨的長春守軍餓得渾身浮腫。
在圍困長春的同時,東北野戰軍迅速部署下一步作戰戰略,留守2個縱隊、6個師繼續圍困長春,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全力南下,出擊北甯線,全力攻下錦州,如此,遼沈戰役正式拉開帷幕。
東北野戰軍先後攻克河北的昌黎、北戴河和遼甯省的綏中、興城,切斷了遼西走廊,完成了對錦州、義縣的包圍。
蔣介石本在集中精力對付華東野戰軍9月16日發起地濟南戰役,兩面受敵,應接不暇。
當時的情況是,蔣介石要是想救濟南,就顧不上東北。
除非衛立煌經沈錦路出遼西,才能解錦州之圍。
衛立煌在東北問題上同蔣一直意見不合,他認為錦州之圍應由關内出兵直接解決,解圍後與錦州部隊會合出大淩河向大虎山攻擊前進然後沈陽主力發兵與東進部隊會合,所以就未聽從蔣的命令。
據說,衛立煌有親共嫌疑,雖然擔任剿共要職,卻遲遲不見行動。
衛立煌在東北期間,蔣在其周圍安插了大量探子,衛立煌難以全權調動部隊,隻得時時抗命,拖延時間,贻誤戰機。
錦州範漢傑被圍困得難以喘息,多次電蔣求援,蔣介石借召見衛立煌開會之機,迫令他由沈陽出兵支援錦州,衛立煌相當牛,依然拒絕聽命。
最後,蔣介石不得不空運49軍到錦州增援,當然仍然不放棄讓衛立煌派兵解圍,讓參謀總長顧祝同親自到沈陽督戰,執行蔣介石的命令。
顧祝同在沈陽期間,曾一再召集東北将領看會,要衛出兵沿沈錦路前進解錦州之圍,衛立煌再次反對,對于老蔣的指示衛立煌一次一次駁回,并與顧祝同未得到蔣介石同意也決不敢同意撤至營口,兩人僵持不下,顧祝同要見衛立煌出兵遼西仍無希望,隻好回南京向蔣介石複命,對于東北的局面,蔣介石萬分無奈。
10月2号,出氣憤怒的蔣介石飛抵沈陽,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從華北到山東海運葫蘆島7個師,加上葫蘆島第54軍4個師,共計4個軍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華北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以沈陽地區的5個軍、11個師和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9兵團司令廖耀西湘指揮,準備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
蔣介石在晚上召集的軍事首腦會議上,做了最後一次晚餐似的講話:“我這次來沈陽是救你們出去,你們過去要找共匪主力找不到,現在東北共匪主力已經集中在遼西走廊,正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