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兩人沒孩子,于是就由瑪麗的妹妹即位,就是安妮女王。
安妮在位的12年,英國在文學和藝術裝潢方面達到了繁榮時期,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個堅實而閃光的印記。
但她個人生活卻是灰色的,她的孩子不是流産就是夭折,沒有一個能夠存活下來。
如果安妮女王一死,斯圖亞特王朝絕嗣,也就是沒有後代了。
沒有後代了怎麼辦呢?繞世界挑,一挑挑中了德意志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
這個人是個德意志人。
德意志,漢諾威,這個地方的選帝侯喬治,就挑中他了,你屬于斯圖亞特家族的,你來英國當國王得了。
喬治說一句英語都不會,我怎麼去英國當國王。
英國那邊又說,沒關系,沒關系,不影響你當國王,你就放心大膽地來吧。
所以喬治興高采烈地背着包包到英國赴任了,從此,英國開始了漢諾威王朝。
這個王朝在一戰的時候改了名了,因為一戰的時候英德兩國是敵國,英國人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家的國王是德國人,所以這個王朝就趕緊改了名,叫溫莎王朝。
今天的英國仍然是溫莎王朝,用王室的駐地溫莎堡命名的。
但實際上今天的英國的王室都是德國人的後代。
喬治一世來到英國十幾年,一句英語也不會說,五十大幾的人現學也來不及了,所以他從來不參加國會的會議,不出席樞密院的會議,也不接見大臣,接見也沒用,一句也聽不懂,還擱一翻譯,你知道這翻譯有沒有給你瞎說啊。
本來英國的内閣是國王召集大臣,在一個小房間裡秘密開會,叫内閣。
國王他老不幹這事,他不召集大臣,所以這些個大臣們就自個兒組織起來,由第一财務大臣召集人,後來第一财務大臣有一個專有的頭銜,叫做首相(PrimeMinister)。
英國的内閣制便形成了,内閣直接對國會負責了,國王就逐漸靠邊站了。
所以這個喬治一世他隻能自動靠邊站,他的兒子喬治二世酷愛打仗,當時正是英法第二次百年戰争,跟路易十四搶歐洲大陸霸權。
喬治二世是英國最後一個禦駕親征的國王,他在歐洲大陸上待的時間遠遠多于在倫敦待的時間,在戰場上待的時間也比在宮廷裡的時間要長,所以英國人又沒見到國王。
到他們的第三代喬治三世,癫痫,神經病,接見大臣開始吐白沫,開始抖,咬手指頭。
這三個喬治統治時間特長,尤其喬治三世統治時間特長,一直到1820年,有一百多年。
英國的國王放棄了自己的職責,應該幹的事他不幹了,所以等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女王想恢複這個二元君主政體已經不可能了。
今天的英國國王隻有一個權力,就是同意權。
内閣的法令拿來,你必須簽字同意。
内閣立法、國會立法判處國王絞刑,你也必須簽字表示同意。
你說你們判我絞刑,憑什麼判我,我内心肯定不滿,但是,我所有的權力,隻有同意權,我簽字同意,你不能不同意。
所以你看今天的伊麗莎白二世陛下,每周二接見首相,她現在見的布朗首相,可能跟她孫子差不多大,最起碼也比她兒子小,都是二戰後出生的首相,每周二來拿着一堆文件,找女王來簽字,女王連看都不看。
你吃了嗎?她簽一張。
吃的啥,幾個孩子,上中學了嗎?進實驗班了嗎?就簽了,她隻有這麼一個權力。
記得有一次,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給朋友發了一個E-mail,在E-mail裡說這個布萊爾首相過于關心外來移民了,從哪兒哪兒劃着洗澡盆過來的那幫人,給他發現了,布萊爾首相對他們的關心,遠遠超過了關心本國的農民。
查爾斯王子聊天說的這事,最後不知道怎麼在網上給公布了。
不知道是朋友給說出來的,還是被人截獲的,一下子英國輿論嘩然,你作為王儲沒有資格談論政治,你管首相關心誰呢,你沒事可以想想是戴安娜好,還是卡米拉好;你可以關心狐狸是大紅的好,還是白的好,你就隻能關心這個。
事情一出來,當時王子就很尴尬嘛,皇室的總管就出來幫王子解釋了,英國講究言論自由,王子也有言論自由。
結果英國公衆馬上拿出法律依據,你有言論自由你說什麼都行,就是不能議論國事,沒辦法,王子隻能出面道歉。
其實他不是公開說的,是給朋友發E-mail,咱倆聊天在底下說的,但是不行,你的身份在那,你就必須考慮到,你就必須道歉。
所以說今天的英國王室在政治上是不負任何責任的,他是作為國家的象征而存在,就有點跟咱們中國古代的孔聖人那個感覺似的,作為國家的象征,政權的象征,道統的象征而存在。
所以英國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不是德國人到英國當國王,可能沒這麼順利,就逐漸地由議會君主制代替了二元君主制。
這是我們說的英國。